4.居住用地
4.1居住用地的选址
4.1.1居住用地的选址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加以确定,应保障居民适宜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
4.1.2居住用地选址宜具有良好的建设条件,防止洪涝、地质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4.2居住用地布局和规划设计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的规定。
4.3居住用地规划标准
4.3.1居住用地内各项用地所占比例应按表4.3.1控制:
居住用地控制指标(%) 表4.3.1
|
用 地 构 成 |
居 住 区 |
小 区 |
组 团 |
1 |
住宅用地(R01) |
50~60 |
55~65 |
70~80 |
2 |
公建用地(R02) |
15~25 |
12~22 |
6~12 |
3 |
道路用地(R03) |
10~18 |
9~17 |
7~15 |
4 |
公共绿地(R04) |
7.4~18 |
5~15 |
3~6 |
4.3.2人均居住用地应按表4.3.2控制:
人均居住用地控制表(平方米/人) 表4.3.2
|
居住区 |
小 区 |
组 团 |
低 层 |
30~43 |
28~40 |
23~32 |
多 层 |
19~27 |
19~26 |
15~22 |
多层、高层 |
17~26 |
15~22 |
13~18 |
4.3.3居住用地规划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应符合表4.3.3的规定。
4.3.4居住小区、组团开发建设用地未达到下列最小面积的,不得单独建设。
(一)低层居住建筑为5000平方米(农村自建房除外);
(二)多层居住建筑为7000平方米;
(三)中高层、高层居住建筑为10000平方米。
建设用地未达到以上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确实不妨碍城市规划实施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予核准建设:
(一)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它类似情况,确实无法扩大用地进行调整、合并的;
居住用地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表4.3.3
项 目 |
计量单位 |
数值 |
所占比重 |
人均面积 |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 |
公顷 |
▲ |
— |
— |
1、居住区用地(R) |
公顷 |
▲ |
100 |
▲ |
①住宅用地 |
公顷 |
▲ |
▲ |
▲ |
②公建用地 |
公顷 |
▲ |
▲ |
▲ |
③道路用地 |
公顷 |
▲ |
▲ |
▲ |
④公共绿地 |
公顷 |
▲ |
▲ |
▲ |
2、其它用地(E) |
公顷 |
▲ |
— |
— |
居住户(套)数 |
户(套) |
▲ |
— |
— |
居住人数 |
人 |
▲ |
— |
— |
户均人口 |
人/户 |
△ |
— |
— |
总建筑面积 |
万m2 |
▲ |
— |
— |
1、居住区用地内建筑总面积 |
万m2 |
▲ |
100 |
▲ |
①住宅建筑面积 |
万m2 |
▲ |
▲ |
▲ |
②公建面积 |
万m2 |
▲ |
▲ |
▲ |
2、其它建筑面积 |
万m2 |
△ |
— |
— |
住宅平均层数 |
层 |
▲ |
— |
— |
高层住宅比例 |
% |
▲ |
— |
— |
中高层住宅比例 |
% |
▲ |
— |
— |
人口毛密度 |
人/公顷 |
▲ |
— |
— |
人口净密度 |
人/公顷 |
△ |
— |
— |
住宅建筑套密度(毛) |
套/公顷 |
△ |
— |
— |
住宅建筑套密度(净) |
套/公顷 |
▲ |
— |
— |
住宅面积毛密度 |
万m2/公顷 |
△ |
— |
— |
住宅面积净密度(住宅容积率) |
万m2/公顷 |
▲ |
— |
— |
居住区建筑面积(毛)密度(容积率) |
万m2/公顷 |
▲ |
— |
— |
住宅建筑净密度 |
% |
△ |
— |
— |
总建筑密度 |
% |
▲ |
— |
— |
绿地率 |
% |
▲ |
— |
— |
拆建比 |
— |
△ |
— |
— |
停车率 |
% |
▲ |
— |
— |
停车位 |
辆 |
▲ |
— |
— |
地面停车率 |
% |
▲ |
— |
— |
地面停车位 |
辆 |
▲ |
— |
— |
注:▲必要指标;△选用指标。
(二)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三)规划建设区内的现状农村地区的建设,因拆迁安置需要等特殊情况,确实难以达到以上规定面积。
4.4住宅建筑
4.4.1根据本市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建筑朝向以南偏西15度至南偏东15度为宜。
4.4.2居住区、小区、组团的住宅建筑套密度、住宅面积净密度的强制性指标,必须符合建设部《关于落实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要求的若干意见》(建住房[2006]165号)的有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