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GB5144-2006 建标库

4  

4.1  材料

    塔机主要承载结构件所使用的材料应符合GB/T9462-1999中4.3.1.1和4.3.1.2的规定。

4.2  连接

4.2.1  焊接

    塔机主要承载结构件及焊缝的制造要求和检验应符合JG/T5112的有关规定。

4.2.2  螺栓、销轴

4.2.2.1  塔机使用的连接螺栓及销轴材料应符合GB/T13752-1992中5.4.2.2的规定。

4.2.2.2  起重臂连接销轴的定位结构应能满足频繁拆装条件下安全可靠的要求。

4.2.2.3  自升式塔机的小车变幅起重臂,其下弦杆连接销轴不宜采用螺栓固定轴端挡板的形式。当连接销轴轴端采用焊接挡板时,挡板的厚度和焊缝应有足够的强度、挡板与销轴应有足够的重合面积,以防止销轴在安装和工作中由于锤击力及转动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4.2.2.4  采用高强度螺栓连接时,其连接表面应清除灰尘、油漆、油迹和锈蚀。应使用力矩扳手或专用扳手,按使用说明书要求拧紧。塔机出厂时应根据用户需要提供力矩扳手或专用扳手。

4.3  梯子、扶手和护圈

4.3.1  不宜在与水平面呈65°~75°之间设置梯子。

4.3.2  与水平面呈不大于65°的阶梯两边应设置不低于1m高的扶手,该扶手支撑于梯级两边的竖杆上,每侧竖杆中间应设有横杆。

    阶梯的踏板应采用具有防滑性能的金属材料制作,踏板横向宽度不小于300mm,梯级间隔不大于300mm,扶手间宽度不小于600mm。

4.3.3  与水平面呈75°~90°之间的直梯应满足下列条件:

    a)  边梁之间的宽度不小于300mm;

    b)  踏杆间隔为250mm~300mm;

    c)  踏杆与后面结构件间的自由空间(踏脚间隙)不小于160mm;

    d)  边梁应可以抓握且没有尖锐边缘;

    e)  踏杆直径不小于16mm,且不大于40mm;

    f)  踏杆中心0.1m范围内承受1200N的力时,无永久变形;

    g)  塔身节间边梁的断开间隙不应大于40mm。

4.3.4  高于地面2m以上的直梯应设置护圈,护圈应满足下列条件:

    a)  直径为600mm~800mm;

    b)  侧面应用3条或5条沿护圈圆周方向均布的竖向板条连接;

    c)  最大间距:侧面有3条竖向板条时为900mm;侧面有5条竖向板条时为1500mm;

    d)  任何一个0.1m的范围内可以承受1000N的垂直力时,无永久变形。

4.3.5  当梯子设于塔身内部,塔身结构满足以下条件,且侧面结构不允许直径为600mm的球体穿过时[见图1a)],可不设护圈:

    a)  正方形塔身边长不大于750mm,见图1b);

图1

    b)  等边三角形塔身边长不大于1100mm,见图2;

图2

    c)  直角等腰三角形塔身边长不大于1100mm,见图3a);或梯子沿塔身对角线方向布置,边长不大于1100mm,见图3b);

图3

    d)  筒状塔身直径不大于1000mm,见图4;

图4

    e)快装式塔机。

4.4  平台、走道、踢脚板和栏杆

4.4.1  在操作、维修处应设置平台、走道、踢脚板和栏杆。

4.4.2  离地面2m以上的平台和走道应用金属材料制作,并具有防滑性能。在使用圆孔、栅格或其他不能形成连续平面的材料时,孔或间隙的大小不应使直径为20mm的球体通过。在任何情况下,孔或间隙的面积应小于400mm2

4.4.3  平台和走道宽度不应小于500mm,局部有妨碍处可以降至400mm。平台和走道上操作人员可能停留的每一个部位都不应发生永久变形,且能承受以下载荷:

    a)  2000N的力通过直径为125mm圆盘施加在平台表面的任何位置;

    b)  4500N/m2的均布载荷。

4.4.4  平台或走道的边缘应设置不小于100mm高的踢脚板。在需要操作人员穿越的地方,踢脚板的高度可以降低。

4.4.5  离地面2m以上的平台及走道应设置防止操作人员跌落的手扶栏杆。手扶栏杆的高度不应低于1m,并能承受1000N的水平移动集中载荷。在栏杆一半高度处应设置中间手扶横杆。

4.4.6  除快装式塔机外,当梯子高度超过10m时应设置休息小平台。

4.4.6.1  梯子的第一个休息小平台应设置在不超过12.5m的高度处,以后每隔10m内设置一个。

4.4.6.2  当梯子的终端与休息小平台连接时,梯级踏板或踏杆不应超过小平台平面,护圈和扶手应延伸到小平台栏杆的高度。休息小平台平面距下面第一个梯级踏板或踏杆的中心线不应大于150mm。

4.4.6.3  如梯子在休息小平台处不中断,则护圈也不应中断。但应在护圈侧面开一个宽为0.5m,高为1.4m的洞口,以便操作人员出入。

4.5  起重臂走道

4.5.1  起重臂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可不设置走道:

    a)  截面高度小于0.85m;

    b)  快装式塔机;

    c)  变幅小车上设有与小车一起移动的挂篮。

4.5.2  对于正置式三角形的起重臂,走道的设置如下所示:

    a)  起重臂断面内净空高度h等于或大于1.8m时,走道及扶手应设置在起重臂的内部,且至少应设置一边扶手,扶手安装在走道上部1m处,见图5。

h——净空高度(为头和脚两平面内均能满足300mm净宽度的前提下的高度)。

图5

    b)  起重臂高度H大于或等于1.5m,但起重臂断面内净空高度h小于1.8m时,走道及扶手应沿着起重臂架的一侧设置,见图6。

图6

    c)  起重臂高度H大于或等于0.85m,且小于1.5m时,走道及扶手应沿着臂架的一侧设置,见图7。

图7

4.5.3  对于倒置式三角形的起重臂,走道的设置如下所示:

    a)  起重臂断面内净空高度h大于或等于1.8m时,走道及扶手应设置在起重臂的内部,且至少应设置一边扶手,扶手安装在走道上部1m处,见图8。

图8

    b)  当起重臂是格构式时,起重臂断面内净空高度h大于或等于1.5m时,走道及扶手应设置在起重臂的内部,且至少应设置一边扶手,扶手安装在走道上部1m处,见图9。

图9

    c)  当起重臂高度均不满足4.5.3a)或b)时,走道及扶手应设置在起重臂的上部,且扶手应设置在走道上边1m的外侧,见图10。

图10

4.6  司机室

4.6.1  小车变幅的塔机起升高度超过30m的、动臂变幅塔机起重臂铰点高度距轨顶或支承面高度超过25m的。在塔机上部应设置一个有座椅并能与塔机一起回转的司机室。

    司机室不能悬挂在起重臂上。在正常工作情况下,塔机的活动部件不应撞击司机室。

    如司机室安装在回转塔身结构内,则应保证司机的视野开阔。

4.6.2  司机室门、窗玻璃应使用钢化玻璃或夹层玻璃。司机室正面玻璃应设有雨刷器。

4.6.3  可移动的司机室应设有安全锁止装置。

4.6.4  司机室内应配备符合消防要求的灭火器。

4.6.5  对于安置在塔机下部的操作台,在其上方应设有顶棚,顶棚承压试验应满足JG/T54-1999中4.2的规定。

4.6.6  司机室应通风、保暖和防雨;内壁应采用防火材料;地板应铺设绝缘层。

     当司机室内温度低于5℃时,应装设非明火取暖装置;当司机室内温度高于35℃时,应装设防暑通风装置。

4.6.7  司机室的落地窗应设有防护栏杆。

4.7  结构件的报废及工作年限

4.7.1  塔机主要承载结构件由于腐蚀或磨损而使结构的计算应力提高,当超过原计算应力的15%时应予报废。对无计算条件的当腐蚀深度达原厚度的10%时应予报废。

4.7.2  塔机主要承载结构件如塔身、起重臂等,失去整体稳定性时应报废。如局部有损坏并可修复的,则修复后不应低于原结构的承载能力。

4.7.3  塔机的结构件及焊缝出现裂纹时,应根据受力和裂纹情况采取加强或重新施焊等措施,并在使用中定期观察其发展。对无法消除裂纹影响的应予以报废。

4.7.4  塔机主要承载结构件的正常工作年限按使用说明书要求或按使用说明书中规定的结构工作级别、应力循环等级、结构应力状态计算。若使用说明书未对正常工作年限、结构工作级别等作出规定,且不能得到塔机制造商确定的,则塔机主要承载结构件的正常使用不应超过1.25×105次工作循环。

4.8  自升式塔机结构件标志

    塔机的塔身标准节、起重臂节、拉杆、塔帽等结构件应具有可追溯出厂日期的永久性标志。同一塔机的不同规格的塔身标准节应具有永久性的区分标志。

4.9  自升式塔机后续补充结构件要求

4.9.1  自升式塔机出厂后,后续补充的结构件(塔身标准节、预埋节、基础连接件等)在使用中不应降低原塔机的承载能力,且不能增加塔机结构的变形。

4.9.2  对于顶升作业,不应降低原塔机滚轮(滑道)间隙的精度、滚轮(滑道)接触重合度、踏步位置精度的级别。

4.9.3  对于安装拆卸作业,不应降低原塔机连接销轴孔、连接螺栓孔安装精度的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