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三角形网测量
Ⅰ 三角形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3.4.1 各等级三角形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4.1的规定。
3.4.2 三角形网中的角度宜全部观测,边长可根据需要选择观测或全部观测;观测的角度和边长均应作为三角形网中的观测量参与平差计算。
3.4.3 首级控制网定向时,方位角传递宜联测2个已知方向。
Ⅱ 三角形网的设计、选点与埋石
3.4.4 三角形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首级控制网中的三角形,宜布设为近似等边三角形,其三角形的内角不应小于30°。当受地形条件限制时,个别角可放宽,但不应小于25°。
2 加密的控制网可采用插网、线形网或插点等形式;
3 三角点点位的选定应符合本规范第3.3.5条第1款~第4款的规定。
3.4.5 三角形网点位的埋石应符合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点之记的绘制应符合本规范附录C的规定。
Ⅲ 三角形网观测
3.4.6 三角形网的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法观测。
3.4.7 三角形网的水平角观测除应符合本规范第3.4.1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本规范第3.3.7条、第3.3.8条、第3.3.10条~第3.3.13条的规定。
3.4.8 三角形网的边长测量除应符合本规范第3.4.1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本规范第3.3.14条~第3.3.19条的规定。
Ⅳ 三角形网测量数据处理
3.4.9 三角形网的测角中误差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mβ——测角中误差(″);
W——三角形闭合差(″);
n——三角形的个数。
3.4.10 三角形网的水平距离计算和测边精度评定应按本规范第3.3.20条和第3.3.22条的规定执行。
3.4.11 当测区需要进行高斯投影时,四等及以上等级三角形网的方向观测值应进行方向改化计算。方向改化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δ1,2——测站点1向照准点2观测方向的方向改化值(″);
δ2,1——测站点2向照准点1观测方向的方向改化值(″);
x1、y1、x2、y2——1、2两点的坐标值(m);
Rm——测距边中点处在参考椭球面上的平均曲率半径(m);
ρ——206265(″)。
3.4.12 三角形网测距边长度的归化投影计算,应按本规范第3.3.23条的规定执行。
3.4.13 三角形网外业观测结束后,应计算网的各项条件闭合差。各项条件闭合差不应大于相应的限值,各项条件闭合差限值的计算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 角-极条件自由项的限值:
式中:Wj——角-极条件自由项的限值;
mβ——相应等级的测角中误差(″);
β——求距角;
ρ——206265(″)。
2 边(基线)条件自由项的限值:
式中:Wb——边(基线)条件自由项的限值;
、——起始边边长相对中误差。
3 方位角条件自由项的限值:
式中:Wf——方位角条件的自由项的限值(″);
mα1、mα2——起始方位角中误差(″);
n——推算路线所经过的测站数。
4 固定角自由项的限值:
式中:Wg——固定角自由项的限值(″);
mg——固定角的角度中误差(″)。
5 边-角条件的限值:
式中:Wr——边一角条件的限值(″);
mD/D——各边平均测距相对中误差;
α、β——除观测角外的另两个角度;
mβ——相应等级的测角中误差(″)。
6 边-极条件自由项的限值:
式中:WZ——边-极条件自由项的限值(″);
αw——与极点相对的外围边两端的两底的余切函数之和;
αf——中点多边形中与极点相连的辐射边两侧的相邻底角的余切函数之和;四边形中内辐射边两侧的相邻底角的余切函数之和以及外侧的两辐射边的相邻底角的余切函数之差;
i——三角形编号。
3.4.14 三角形网平差时,观测角(或观测方向)和观测边应视为观测值参与平差,角度和距离的先验中误差应按本规范第3.4.9条和第3.3.22条计算,也可用数理统计等方法求得的经验公式估算先验中误差的值,并用以计算边长及角度(或方向)的权。平差计算应按本规范第3.3.26条和第3.3.27条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