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圆钢管直接焊接节点和局部加劲节点的计算
13.3.1 采用本节进行计算时,圆钢管连接节点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支管与主管外径及壁厚之比均不得小于0.2,且不得大于1.0;
2 主支管轴线间的夹角不得小于30°;
3 支管轴线在主管横截面所在平面投影的夹角不得小于60°,且不得大于120°。
13.3.2 无加劲直接焊接的平面节点,当支管按仅承受轴心力的构件设计时,支管在节点处的承载力设计值不得小于其轴心力设计值。
1 平面X形节点(图13.3.2-1):
图13.3.2-1 X形节点
1-主管;2-支管
1)受压支管在管节点处的承载力设计值NcX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ψn——参数,当节点两侧或者一侧主管受拉时,取ψn=1,其余情况按式(13.3.2-3)计算;
t——主管壁厚(mm);
f——主管钢材的抗拉、抗压和抗弯强度设计值(N/mm2);
θ——主支管轴线间小于直角的夹角;
D、Di——分别为主管和支管的外径(mm);
fy——主管钢材的屈服强度(N/mm2);
σ——节点两侧主管轴心压应力中较小值的绝对值(N/mm2)。
2)受拉支管在管节点处的承载力设计值NtX应按下式计算:
2 平面T形(或Y形)节点(图13.3.2-2和图13.3.2-3):
图13.3.2-2 T形(或Y形)受拉节点
1-主管;2-支管
1)受压支管在管节点处的承载力设计值NcT应按下式计算:
图13.3.2-3 T形(或Y形)受压节点
1-主管;2-支管
3 平面K形间隙节点(图13.3.2-4):
式中:θc——受压支管轴线与主管轴线的夹角;
ψa——参数,按式(13.3.2-11)计算;
图13.3.2-4 平面K形间隙节点
1-主管;2-支管
ψd——参数,按式(13.3.2-6)或式(13.3.2-7)计算;
a——两支管之间的间隙(mm)。
2)受拉支管在管节点处的承载力设计值NtK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θt——受拉支管轴线与主管轴线的夹角。
4 平面K形搭接节点(图13.3.2-5):
支管在管节点处的承载力设计值NcK、NtK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图13.3.2-5 平面K形搭接节点
1-主管;2-搭接支管;3-被搭接支管;4-被搭接支管内隐藏部分
式中:ψq——参数;
Ac——受压支管的截面面积(mm2);
At——受拉支管的截面面积(mm2);
f——支管钢材的强度设计值(N/mm2);
ti——支管壁厚(mm)。
5 平面DY形节点(图13.3.2-6):
两受压支管在管节点处的承载力设计值NcDY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NcX——X形节点中受压支管极限承载力设计值(N)。
6 平面DK形节点:
1)荷载正对称节点(图13.3.2-7):
四支管同时受压时,支管在管节点处的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验算:
图13.3.2-6 平面DY形节点
1-主管;2-支管
式中:NcK——平面K形节点中受压支管承载力设计值(N);
NtK——平面K形节点中受拉支管承载力设计值(N);
Vp1——主管剪切承载力设计值(N);
A——主管截面面积(mm2);
fv——主管钢材抗剪强度设计值(N/mm2);
Np1——主管轴向承载力设计值(N);
Na——截面a-a处主管轴力设计值(N)。
图13.3.2-7 荷载正对称平面DK形节点
1-主管;2-支管
图13.3.2-8 荷载反对称平面DK形节点
1-主管;2-支管
7 平面KT形(图13.3.2-9):
对有间隙的KT形节点,当竖杆不受力,可按没有竖杆的K形节点计算,其间隙值a取为两斜杆的趾间距;当竖杆受压力时,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图13.3.2-9 平面KT形节点
1-主管;2-支管
式中:NcK1——K形节点支管承载力设计值,由式(13.3.2-11)计算,式(13.3.2-11)中β=(D1+D2+D3)/3D,a为受压支管与受拉支管在主管表面的间隙。
8 T、Y、X形和有间隙的K、N形、平面KT形节点的冲剪验算,支管在节点处的冲剪承载力设计值Nsi应按下式进行补充验算:
13.3.3 无加劲直接焊接的空间节点,当支管按仅承受轴力的构件设计时,支管在节点处的承载力设计值不得小于其轴心力设计值。
1 空间TT形节点(图13.3.3-1):
1)受压支管在管节点处的承载力设计值NcTT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a0——两支管的横向间隙。
2)受拉支管在管节点处的承载力设计值NtTT应按下式计算:
图13.3.3-1 空间TT形节点
1-主管;2-支管
2 空间KK形节点(图13.3.3-2):
受压或受拉支管在空间管节点处的承载力设计值NcKK或NtKK应分别按平面K形节点相应支管承载力设计值NcK或NtK乘以空间调整系数μKK计算。
图13.3.3-2 空间KK形节点
1-主管;2-支管
式中:ζt——参数;
q0——平面外两支管的搭接长度(mm)。
3 空间KT形圆管节点(图13.3.3-3、图13.3.3-4):
图13.3.3-3 空间KT形节点
1-主管;2-支管
1)K形受压支管在管节点处的承载力设计值NcKT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Qn——支管轴力比影响系数;
nTK——T形支管轴力与K形支管轴力比,—1≤nTK≤1。
NT、NcK——分别为T形支管和K形受压支管的轴力设计值,以拉为正,以压为负(N);
μKT——空间调整系数,根据图13.3.3-4的支管搭接方式分别取值;
图13.3.3-4 空间KT形节点分类
1-主管;2-支管;3-贯通支管;4-搭接支管;5-内隐蔽部分
βT——T形支管与主管的直径比;
ζ0——参数;
a0——K形支管与T形支管的平面外间隙(mm);
q0——K形支管与T形支管的平面外搭接长度(mm)。
13.3.4 无加劲直接焊接的平面T、Y、X形节点,当支管承受弯矩作用时(图13.3.4-1和图13.3.4-2),节点承载力应按下列规定计算:
图13.3.4-1 T形(或Y形)节点的平面内受弯与平面外受弯
1-主管;2-支管
图13.3.4-2 X形节点的平面内受弯与平面外受弯
1-主管;2-支管
1 支管在管节点处的平面内受弯承载力设计值MiT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图13.3.4-2):
式中:Qx——参数;
Qf——参数;
N0p——节点两侧主管轴心压力的较小绝对值(N);
Mop——节点与N0p对应一侧的主管平面内弯矩绝对值(N·mm);
A——与N0p对应一侧的主管截面积(mm2);
W——与N0p对应一侧的主管截面模量(mm3)。
2 支管在管节点处的平面外受弯承载力设计值MoT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当Di≤D—2t时,平面外弯矩不应大于下式规定的抗冲剪承载力设计值:
3 支管在平面内、外弯矩和轴力组合作用下的承载力应按下式验算:
式中:N、Mi、Mo——支管在管节点处的轴心力(N)、平面内弯矩、平面外弯矩设计值(N·mm);
Nj——支管在管节点处的承载力设计值,根据节点形式按本标准第13.3.2条的规定计算(N)。
13.3.5 主管呈弯曲状的平面或空间圆管焊接节点,当主管曲率半径R≥5m且主管曲率半径R与主管直径D之比不小于12时,可采用本标准第13.3.2条和第13.3.4条所规定的计算公式进行承载力计算。
13.3.6 主管采用本标准第13.2.4条第1款外贴加强板方式的节点:当支管受压时,节点承载力设计值取相应未加强时节点承载力设计值的(0.23τr1.18β-0.68+1)倍;当支管受拉时,节点承载力设计值取相应未加强时节点承载力设计值的1.13τr0.59倍;τr为加强板厚度与主管壁厚的比值。
13.3.7 支管为方(矩)形管的平面T、X形节点,支管在节点处的承载力应按下列规定计算:
1 T形节点:
式中:βRC——支管的宽度与主管直径的比值,且需满足βRC≥0.4;
ηRC——支管的高度与主管直径的比值,且需满足ηRC≤4;
b1——支管的宽度(mm);
h1——支管的平面内高度(mm);
t——主管壁厚(mm);
f——主管钢材的抗拉、抗压和抗弯强度设计值(N/mm2)。
2 X形节点:
3 节点尚应按下式进行冲剪计算:
式中:N1——支管的轴向力(N);
A1——支管的横截面积(mm2);
Mx1——支管轴线与主管表面相交处的平面内弯矩(N·mm);
Wx1——支管在其轴线与主管表面相交处的平面内弹性抗弯截面模量(mm3);
My1——支管轴线与主管表面相交处的平面外弯矩(N·mm);
Wy1——支管在其轴线与主管表面相交处的平面外弹性抗弯截面模量(mm3);
t1——支管壁厚(mm);
fv——主管钢材的抗剪强度设计值(N/mm2)。
13.3.8 在节点处,支管沿周边与主管相焊;支管互相搭接处,搭接支管沿搭接边与被搭接支管相焊。焊缝承载力不应小于节点承载力。
13.3.9 T(Y)、X或K形间隙节点及其他非搭接节点中,支管为圆管时的焊缝承载力设计值应按下列规定计算:
1 支管仅受轴力作用时:
非搭接支管与主管的连接焊缝可视为全周角焊缝进行计算。角焊缝的计算厚度沿支管周长取0.7hf,焊缝承载力设计值Nf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hf——焊脚尺寸(mm);
fwf——角焊缝的强度设计值(N/mm2);
lw——焊缝的计算长度(mm)。
2 平面内弯矩作用下:
支管与主管的连接焊缝可视为全周角焊缝进行计算。角焊缝的计算厚度沿支管周长取0.7hf,焊缝承载力设计值Mfi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Wfi——焊缝有效截面的平面内抗弯模量,按式(13.3.9-5)计算(mm3);
xc——参数,按式(13.3.9-6)计算(mm);
Ifi——焊缝有效截面的平面内抗弯惯性矩,按式(13.3.9-7)计算(mm4)。
3 平面外弯矩作用下:
支管与主管的连接焊缝可视为全周角焊缝进行计算。角焊缝的计算厚度沿支管周长取0.7hf,焊缝承载力设计值Mfo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Wfo——焊缝有效截面的平面外抗弯模量,按式(13.3.9-10)计算(mm3);
Ifo——焊缝有效截面的平面外抗弯惯性矩,按式(13.3.9-12)计算(mm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