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附条文说明] GB50191-2012 建标库

9.3  抗震构造措施

9.3.1  本条对水平横梁的相对位置和水平横梁与柱的线刚度比作了规定,目的在于提高筒仓结构的延性。

9.3.2~9.3.4  筒仓支柱的轴压比直接影响筒仓结构的承载力和塑性变形能力,对柱的破坏形式也有重要影响。因此,需合理确定柱轴压比的限值,避免轴压比过大而降低其延性,保证柱具有较好的变形能力。

    柱承式筒仓的延性比一般框架差,柱的轴压比限值要从严。因此,要求筒仓柱轴压比限值略低于框支柱。设计时,可通过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增加柱的根数等方法来减小轴压比,也可增大柱截面,但应避免形成短柱。

    此外,在表9.3.2~表9.3.4中的编制形式与本规范其他章节表格形式有所不同,其他章节以抗震等级分类,本章仍以惯用的地震烈度分类。本章中的梁、柱与一般框架结构不同,框架柱高或层高基本相同,梁的尺寸变化也不大。故箍筋最小体积配筋率也未采用特征值的表达形式。经核算,本章所采用的数据与一般框架采用的数据接近且偏于安全,符合筒仓支承柱的受力要求。箍筋最小体积配筋率按ƒcyv计算。

    地震动方向是反复的,因此柱内纵向钢筋应对称配置,配筋量根据烈度及支承柱有无横梁计算确定。多数筒仓支柱的轴压比大于一般框架柱的轴压比,因而应适当提高其最小配筋率。为了避免贮料卸载后在柱内引起水平裂缝,第9.3.3条规定了支柱纵筋的最大配筋率。美国、日本等国支柱最小配筋率分别为1.0%、0.8%,其他国家按柱位采用不同的配筋率,其值按中柱、边柱和角柱采用0.8%~1.0%。本规范考虑到筒仓使用功能、仓下支承结构形式及其支柱与一般框架不同,本次修改不再按贮料及柱位分类。

    支柱箍筋应沿柱全高加密,这不仅能增强柱的抗剪能力,而且还可提高核芯混凝土强度和极限压应变,阻止纵向钢筋的压屈。条文中按筒仓震害特征,规定了箍筋最小直径、最大间距和最小体积配筋率等构造要求。

    震害调查表明,支柱的箍筋形式选择不当及配置不合理是造成地震时支柱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竖向及水平地震作用下,支柱两端轴力加大,绑扎箍筋脱扣,纵筋被压成灯笼状,支柱丧失承载能力。为此除加大箍筋的配筋率外,封闭箍筋接头在加密区宜采用焊接或采用复合螺旋箍筋,使混凝土具有均匀的三向受压状态,提高支柱的极限压应变。

9.3.5、9.3.6  控制支承柱横梁截面的混凝土受压区相对高度、最大配筋率、拉压筋相对比例、梁端箍筋加密范围、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等要求,目的皆在于提高梁和整个结构的变形能力。

9.3.7  鉴于支承筒壁对圆形筒仓抗震的重要性,以及为满足配置双层钢筋及施工的要求,结合以往设计经验,筒壁厚度不宜过小;洞口处筒壁截面被削弱且有应力集中,在应力集中区需加强钢筋的配置。对于大洞口设置的加强框,其截面不宜过大,与筒壁的刚度比过大将使洞口应力集中在加强框上,造成加强框严重超筋,甚至无法配置。为此,应通过洞口应力解析按应力分布状态配置钢筋更为合理;同时,为保证狭窄筒壁结构的稳定性,洞口间的筒壁尺寸不应小于本条规定的最小尺寸。

9.3.8  砌体筒仓的圈梁和构造柱设置是根据砌体筒仓震害经验,并借鉴一般砌体结构的抗震经验和研究成果确定的。

9.3.9  根据砌体结构仓上建筑的震害经验,并考虑到仓上建筑横向较空旷等特点,为了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和抗震能力,提出本条构造要求。

9.3.10  钢结构筒仓震害的主要部位在柱脚。根据震害调查及相关分析,提出本条的构造规定。钢柱断面一般较小,考虑到仓下支承结构体系的整体稳定,仓下支承钢柱应设柱间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