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 初步勘察
10.4.2 公路工程作为线性工程,涉及范围较广,往往跨越多个不同的地质地貌单元,同时冻土分布具有强烈的空间分异性,造成其遇到的地质问题较为复杂,采用单一的手段往往难以取得各类工程方案比选、设计所需的地质资料。因此,在初步设计阶段,应结合路线及各类构筑物的工程方案设计,根据现场的冻土地质条件,采用综合勘察方法进行勘察。
10.4.3 公路工程是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中进行建设的,公路工程的施工、运营必然会对地质环境造成影响,并受到地质环境的制约和作用。在进行公路建设的过程中,改变多年冻土的赋存环境,造成多年冻土地质条件的变化,影响公路稳定。因此,本条提出评估冻土公路工程和冻土环境的问题。
10.4.4 本条提出了冻土工程地质初步勘察阶段勘察的内容,除对一般地质条件进行勘察外还需重点查明与冻土过程相关的各类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冻土与工程的相互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多年冻土地温作为特殊内容,一方面表征了多年冻土的热稳定性,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工程设计的原则。因此在沿线重大工程地段和大的地貌单元进行地温观测是必要的。地温年变化深度是工程建筑热力影响深度,根据东北和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温变化带深度范围来看,该深度一般在10m~20m左右。对于地温观测应不小于地温年变化深度,对地温的监测应在成孔后即可进行,便于了解地温逐渐恢复平衡的过程和变化规律。观测周期应根据测温设置原则而定,一般对于地温恢复过程监测应选取较短的周期进行,对于运营期的监测可选取相对较长的周期进行。
10.4.5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设置地温观测孔目的是取得可靠的地温资料,划分冻土稳定带,为公路冻土地基设计原则提供可靠依据。冻土地温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冻土工程性质,为此在沿线重大工程地段和大的地貌单元布设冻土地温长期观测孔,监测冻土地温变化,取得冻土地温变化资料,预测冻土地温变化趋势,及时采取工程安全措施,预防冻土工程事故发生,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10.4.7 冻土地区单一的勘探手段难以达到勘察目的,应采用综合勘探手段查明场地的地质条件,特别是冻土的发育情况。
多年冻土的分布具有强烈的空间分异性,高含冰量往往呈透镜状分布,平面和剖面分布变化较大,钻探、挖探等手段尽管直观准确,但难以获取连续地质剖面信息,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则可以弥补因分散点勘探造成的地质信息缺失的情况,适用于多年冻土上限判别、含冰量判别、发育厚度判别等方面,并可以结合钻探、挖探资料形成准确的连续剖面。近年来电法勘探、地震勘探和地质雷达等地球物理勘探手段在多年冻土地区的勘察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有速度快、精度高、使用操作方便等特点,对多年冻土地区勘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本条提出了“多年冻土地区进行路线及构筑物勘探时宜根据冻土条件充分采用地震、电法、地质雷达等地球物理勘探手段”。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工程地质勘察中宜结合现场条件,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进行综合地球物理勘探,取得的解译资料可以相互验证,互为补充,提高地球物理勘探资料的解译精度和可靠性。
10.4.8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勘探点的数量、深度应与冻土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公路工程路线及构筑物设计需求相结合,以满足设计要求为目的。但多年冻土的发育情况往往分异性强烈,空间分布不规律,同时多年冻土的工程性质除了取决于它的岩性成分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它的含冰量、冻土构造以及冻土温度,使得多年冻土的工程地质性质较差,这对公路工程的稳定性潜在危害较大。因此,针对各工程类型也进行了勘探点数量和深度的规定。为了查明多年冻土条件及其对工程的影响,其勘探点较一般地区的数量多、深度大。
10.4.9 多年冻土区的工程实践表明:路基工程对多年冻土的热影响深度一般在3倍上限深度范围内。所以这里提出路基工程地质勘察时,应查明路基基底以下2倍~3倍上限深度范围内的多年冻土特征,以满足路基设计需要。
在青藏公路、青康公路改建工程中,由于在路基两侧取土,造成多年冻土融化,地面下沉,路基两侧积水,从而引起路基下沉破坏。许多国家的冻土工程实践都证明:保护好冻土地质环境是多年冻土区工程稳定的先决条件。
10.4.12 隧道通过地段的多年冻土及其水文地质条件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的重点,据多年冻土地区已有的隧道工程建筑的经验,处理好地下水是保证多年冻土区隧道工程稳定的关键。从已通车的冻土区隧道病害情况来看,地下水的危害是主要的。由于地下水浸入隧道,造成衬砌开裂、掉落、洞顶挂冰、路面积冰等。与此相反,在没有地下水时,多年冻土区隧道一般都没有病害。另外,多年冻土区开挖在洞口附近显著的改变了多年冻土的赋存环境,使得多年冻土退化,在隧道衬砌后一定范围内形成了新的冻融圈,季节冻融作用对隧道衬砌形成破坏,造成隧道病害。所以,在进行隧道工程地质调查时,应着重查明多年冻土及其水文地质条件,以及洞口的地温情况,以便考虑是否改移路线位置或采取相应的防水、保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