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厂工程测量技术规范 [附条文说明] GB50633-2010 建标库

8.3  次级网测量

次级平面控制网

8.3.2  次级平面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说明如下:

    平面坐标中误差、相邻点相对坐标中误差是次级网最基本的精度要求,应满足。

    关于测角中误差,根据现行国家标准《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15314,相邻点i、j相对点位中误差Mij与边长中误差ms及测角中误差mβ的关系为:

    在边、角测量误差等影响的原则下有:

    

    次级网平均边长S=200m,相邻点相对坐标中误差为±2mm,相邻点相对点位中误差为Mij=±2×√2=±2.828(mm),则测角中误差为:

    为与国家标准相统一,测角中误差按三等三角测量的要求取1.8″。根据核电厂施工测量多使用徕卡精密监测全站仪TPS2000系列(如LeicaTC2003)的情况,该指标要求也是切实可行的。

    由次级网相邻点相对点位中误差和平均边长,得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为:

    边长观测值精度与角度观测值精度相匹配的理论公式为:

    根据上式计算,中误差1.8″的角度观测值精度,匹配的边长观测精度为:

    为与国家标准相统一,测边相对中误差按三等三角测量的要求取1/150000。由此可知,中误差1.8″的角度观测值精度略优于相对中误差1/150000的边长观测值精度;次级网测量应以测角为主,另外加测部分或全部边长。

    次级网平均边长要求为200m,但由于受厂区内地形条件、施工布置等的限制,也容易出现个别边长较短的情况;因此,这里未对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作出规定。

    核电厂次级控制网以独立网形式施测,采用“一点一方位”挂到初级网上,这里未考虑起算点误差的影响。

8.3.3  次级网点位选择的基本要求:根据核电厂厂区总平面布置图,尽可能选在通视良好、便于施测、基础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使其在施工中不被摧毁、无需搬迁,并能保持良好的通视视线(避免因各厂房施工进展使点位之间的通视受到影响),以便于复测。

8.3.4  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根据变形监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将变形监测点分为三种:

    1  基准点是变形监测的基准,点位要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且须建立在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区域。其平面控制点位一般要有强制归心装置。

    2  工作基点是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使用,在观测期间要求稳定不变。其平面控制点位也要具有强制归心装置。

    3  变形观测点是直接埋设在监测体上且最能反映变形特征和变形明显的部位。

    本条参照《法国压水堆核岛土建设计与建造规程》RCC-G88,并结合我国大亚湾、秦山、岭澳、田湾等核电厂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对基准点、工作基点数量作了规定。3个及以上的平面点才能构成平面基准,3个及以上的高程基准点才能构成独立的高程自校系统。

8.3.5  观测墩是一个高约1.2m的固定的钢筋混凝土平截棱锥体,它们可以直接固定在外露的基岩上,也可通过钻孔灌注桩深埋至稳定的基岩,必要时还可使用水泥沉桩或倒垂点锚桩,四周宜设置有红、白相间的安全保护栏杆。顶部的强制对中底盘应调整水平,倾斜度不得大于1/1000,底盘对中误差不应大于0.1mm。

8.3.7  GPS短基线测量的主要误差来源包括:多路径误差、天线相位中心位置的偏差、接收机天线的对中误差、地面起始点的坐标误差、卫星的PDOP值以及电离层的影响。

    1  次级网平均边长约200m,对于两个距离较近的GPS接收机,电离层的影响在每个点位上几乎都是一样的。采用双频机采集两个频率的卫星观测信息,可以加速模糊度的解算,还可以通过建立模型有效消除这种误差,提高次级网观测精度。

    2  多路径误差是指GPS信号射至其他的物体上又反射到GPS接收天线上,对GPS信号直接射至GPS接收天线上的直接波的干扰。多路径误差的大小取决于反射波的强弱和用户天线抗衡反射波的能力。天线带有抑径板或扼流圈,可有效抑制多路径效应的影响。

    在利用GPS进行精密测量时,其测量结果是对应于GPS天线相位中心的。而天线相位中心是指微波天线接收卫星信号的电气中心,与其机械几何中心并不完全一致,其差值称之为天线相位中心偏差。在实际测量中,由于天线相位中心随着卫星信号输入强度和方向不同而有所改变,即观测时相位中心的瞬时位置与理论上的相位中心还会随时间而变化。因此,对高精度GPS测量,应对天线相位中心偏差进行检测;同时要求天线相位中心变化稳定,变化量不应大于1mm。

    3  施工区域内的GPS观测应尽量避免旋转的塔吊横臂的影响;山体、永久及临时性建(构)筑物对卫星信号的遮挡是相对固定的,而旋转的塔吊横臂会干扰卫星信号的接收,影响基线解算及整个网的精度。

    4  GPS天线的相位中心是接收机测量时的电磁耦合中心。GPS天线的相位中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接收信号的不同入射方向发生移动。对高精度的GPS测量来说,一定长度的观测时间是必要的。对于同步观测时间不少于120min的要求,是基于本规范编写过程中对GPS测量试验专题报告的结论。

    5  GPS测量需首先获取控制网中某个起始点的WGS-84坐标,然后才能根据观测数据和卫星轨道参数计算出基线向量。但起始点WGS-84坐标的绝对误差会影响基线解算结果的精度;因此,为了保证相对定位的精度,应尽可能获得高精度的地面起始点的坐标。另外,采用卫星精密星历,对单点定位和长基线边的解算结果还是有明显改善的。

    7  对GPS测量成果的外符合精度检测,是确保精密测量成果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8.3.8  次级网整体点位精度远高于初级网,故应以独立网形式施测,只以“一点一方位”挂到初级网上,其起算坐标和方位在第一次测定时从初级网传递得到。

次级高程控制网

8.3.11  关于次级高程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说明如下:

    1  相邻点高差中误差、每站高差中误差、检测已测高差较差是核电厂设计文件《核岛土建技术规格书——工程测量》变形监测系统章节中对水准基准点的基本精度要求,经过了多年的工程实践证明是合理可行的,是制定相关技术指标的依据。

    2  取水准观测的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为每站高差中误差的2√n倍,作为各自的限值,其中n为测站数。

8.3.12  若位于主场区外围的首级高程控制网中的水准点,其埋设规格满足规范要求,可直接作为次级网的高程基准点。3个及以上的基准点才能构成独立的高程自校系统。

8.3.14  次级网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参考了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和本规范第4.2节中二等水准测量的相关要求制定的。但将最大视距控制在25m以内,也是工程经验的总结,有利于提高水准测量精度。

8.3.15  高程基准点在检测稳定时,只选一个点作为施工高程起算依据,对场区内所有点的高程影响都是一致的。

次级网复测

8.3.18  由于现场施工交叉进行,区域内的控制点容易受到填挖方、抽水、机械振动、车辆行驶乃至撞击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位移;因此,应对次级网进行定期的复测,通过对测量结果的综合分析来检验控制网点位的稳定性。建网初期的复测周期不宜超过3个月一次。

8.3.20  次级网复测对于坐标较差超限的点位应尽量不再使用,同时还应对超限点位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并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