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建标库

第六章保护

    第四十二条  国家实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下列草原应当划为基本草原,实施严格管理:

        (一)重要放牧场;

        (二)割草地;

        (三)用于畜牧业生产的人工草地、退耕还草地以及改良草地、草种基地;

        (四)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具有特殊作用的草原;

        (五)作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的草原;

        (六)草原科研、教学试验基地;

        (七)国务院规定应当划为基本草原的其他草原。

    基本草原的保护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第四十三条  国务院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按照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有关规定在下列地区建立草原自然保护区:

        (一)具有代表性的草原类型;

        (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分布区;

        (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和经济科研价值的草原。

    第四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加强对草原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和种质资源的保护、管理。

    第四十五条  国家对草原实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制度。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务院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草原载畜量标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定期核定草原载畜量。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超载过牧。

    第四十六条  禁止开垦草原。对水土流失严重、有沙化趋势、需要改善生态环境的已垦草原,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草;已造成沙化、盐碱化、石漠化的,应当限期治理。

    第四十七条  对严重退化、沙化、盐碱化、石漠化的草原和生态脆弱区的草原,实行禁牧、休牧制度。

    第四十八条  国家支持依法实行退耕还草和禁牧、休牧。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对在国务院批准规划范围内实施退耕还草的农牧民,按照国家规定给予粮食、现金、草种费补助。退耕还草完成后,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核实登记,依法履行土地用途变更手续,发放草原权属证书。

    第四十九条  禁止在荒漠、半荒漠和严重退化、沙化、盐碱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的草原以及生态脆弱区的草原上采挖植物和从事破坏草原植被的其他活动。

    第五十条  在草原上从事采土、采砂、采石等作业活动,应当报县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开采矿产资源的,并应当依法办理有关手续。

    经批准在草原上从事本条第一款所列活动的,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区域内,按照准许的采挖方式作业,并采取保护草原植被的措施。

    在他人使用的草原上从事本条第一款所列活动的,还应当事先征得草原使用者的同意。

    第五十一条  在草原上种植牧草或者饲料作物,应当符合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监督管理,防止草原沙化和水土流失。

    第五十二条  在草原上开展经营性旅游活动,应当符合有关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并事先征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方可办理有关手续。

    在草原上开展经营性旅游活动,不得侵犯草原所有者、使用者和承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不得破坏草原植被。

    第五十三条  草原防火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草原防火责任制,规定草原防火期,制定草原防火扑火预案,切实做好草原火灾的预防和扑救工作。

    第五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做好草原鼠害、病虫害和毒害草防治的组织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强草原鼠害、病虫害和毒害草监测预警、调查以及防治工作,组织研究和推广综合防治的办法。

    禁止在草原上使用剧毒、高残留以及可能导致二次中毒的农药。

    第五十五条  除抢险救灾和牧民搬迁的机动车辆外,禁止机动车辆离开道路在草原上行驶,破坏草原植被;因从事地质勘探、科学考察等活动确需离开道路在草原上行驶的,应当事先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行驶区域和行驶路线,并按照报告的行驶区域和行驶路线在草原上行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