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附条文说明] JGJ387-2017 建标库

5.4  抗震设计

5.4.1  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可用于抗震设防烈度6度、7度、8度区,当9度区采用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时,应有充分依据,并采取可靠措施。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程》JGJ140的有关规定。

5.4.2  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阻尼比宜取0.03;在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及板柱-剪力墙结构中,当仅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梁或板时,阻尼比应取0.05;

     2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截面抗震验算,在地震组合中,当预应力作用效应对构件承载力不利时预应力作用分项系数应取1.2,有利时应取1.0;

     3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柱,其轴压比计算应加上预应力筋有效预加力的设计值,并符合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对应框架柱的要求,框架柱的箍筋宜全高加密;

     4  预应力筋穿过框架节点核心区时,节点核心区的截面抗震受承载力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有关规定执行。

5.4.3  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按非预应力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换算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且考虑受压钢筋的截面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应符合下列公式规定:

     一级抗震等级:

     二级、三级抗震等级:

5.4.4  参与抗震的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应采用预应力筋与非预应力筋混合配筋的方式,配筋宜满足下列规定:

     1  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梁端截面配筋宜符合下式规定:

     2  当为二级、三级抗震等级的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结构中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时,梁端截面配筋可符合下式规定:

5.4.5  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端截面底部和顶部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抗震等级不应小于0.5,二级、三级抗震等级不应小于0.3。计算顶部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时,应将预应力筋按抗拉强度设计值换算为普通钢筋截面面积。框架梁端底部纵向普通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2%。

5.4.6  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扁梁抗震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扁梁的跨高比不宜大于25,梁截面高度宜大于板厚度的2倍,且其截面尺寸应符合下列公式的规定:

     式中:bc——柱截面宽度(mm);

          bb、hb一一扁梁截面宽度和高度(mm);

          d一一柱纵筋直径(mm)。

     2  扁梁除应满足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外,构造配筋尚应按现行行业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程》JGJ140的有关规定执行。

5.4.7  现浇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板柱结构抗震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柱上板带的端截面应符合本规程第5.4.3条对受压区高度的要求和第5.4.4条对截面配筋的要求。

     2  无柱帽平板应在柱上板带中设置构造暗梁,暗梁宽度可取柱宽及两侧各1.5倍板厚之和,暗梁支座上部预应力筋及普通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柱上板带相应配筋的50%,并应全跨贯通,暗梁下部普通钢筋应不小于上部普通钢筋的50%。暗梁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3/4板厚,肢距不宜大于2倍板厚;支座处暗梁箍筋加密区长度不应小于3倍板厚,箍筋间距不宜大于100mm,肢距不宜大于250mm。

     3  沿两个主轴方向贯通节点柱截面的连续预应力筋及板底纵向普通钢筋总截面面积,应符合下式规定:

    式中:NG——本层楼面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柱轴向压力设计值(N),8度时尚应计入竖向地震影响;

          As——贯通柱截面的板底连续普通钢筋的总截面面积(mm2),对一边在柱截面对边按受拉弯折锚固的普通钢筋,截面面积按一半计算;

          Ap——贯通柱截面连续预应力筋截面面积(mm2),对一边在柱截面对边锚固的预应力筋,截面面积按一半计算;

          fpy——缓粘结预应力筋抗拉强度设计值(N/mm2),固化前取缓粘结预应力筋应力设计值σpu

     4  按公式(5.4.7)计算的连续预应力筋应布置在板柱节点的上部,呈下凹进入板跨中。

     5  按公式(5.4.7)计算的板底纵向普通钢筋的连接位置,宜在距柱截面laE与2倍板厚的较大值以外,且应避开板底受拉区范围,其中laE为纵向受拉钢筋的抗震锚固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