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附条文说明] DB37/5155-2019 建标库

4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4.1  一般规定

4.1.1  施工图设计时应进行供暖和空调负荷计算的规定。强制性条文。

    某些设计人员在设计中常常利用供暖方案或初步设计时估算用的单位建筑面积冷热负荷指标,直接作为施工图设计阶段确定供暖和空调冷热负荷的依据。由于估算总负荷偏大,从而出现冷热源装机容量、水泵及管道等配置偏大的现象,导致了建设费用和能源的浪费。估算会使房间的负荷不准确,导致管网配置不平衡,末端设备(空气处理机组、风机盘管机组、散热器或地面辐射供暖加热管等)出现过分放大或估算不足的现象。因此,冷热源设备、管道规格、末端设备容量,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均应以负荷计算作为基本依据,特对此做出严格规定。

    在实际工程中,供暖或空调系统有时是按照“分区域”来设置的,在一个供暖或空调区域中可能存在多个房间,如果按照区域来计算,对于每个房间的冷、热负荷仍然没有明确的数据。为了防止设计人员对“区域”的误解,这里强调的是对每一个房间进行计算而不是按照供暖或空调区域来计算。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供暖,即使是采用分散设置燃气炉的系统,也应对每个房间进行计算,才能正确选用散热器,进行户内管路平衡计算,确定管道管径等。而对于仅预留空调设施位置和条件(电源等)的情况,经常由用户自理的间歇运行的分散式空调设备,以及在方案或初步设计阶段时,通常只做负荷估算,不做空调施工图设计,空调冷、热负荷的计算可采用单位面积冷、热负荷指标进行估算,不需进行逐项逐时冷负荷计算。

    该强制性条文对应国家标准GB50189-2015中第4.1.1条,但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了细化。

4.1.2  供暖、通风、空调方式的选用原则。

    近年来包括建筑物的供暖、通风、空调方式在内的暖通技术出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向,多元化发展本身就说明各自的相对合理性和可行性,应该从实际条件出发,扬长避短,合理选择。各类供暖、通风、空调方式的特点和适用条件,可见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第5、6、7章的有关内容。

4.1.3  相关规范对室内设计参数的规定。

    除工艺性空调以外,公共建筑供暖和舒适性空调的室内空气设计参数的选用应兼顾舒适和节能,不应过高,也不应过低。本条规定了建筑设计用的室内设计参数取值原则,并给出了部分建筑物不同功能房间或场所的集中供暖与空调系统的室内设计计算温度推荐值。为方便使用,将现行《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中适用于山东省的室内设计参数整理摘录如下:

    (1)供暖室内设计温度,严寒和寒冷地区主要房间应采用18℃~24℃。

    (2)设置值班供暖的房间不应低于5℃。

    (3)舒适性空调人员长期逗留区域室内设计参数:

    (4)公共建筑主要房间每人所需最小新风量:

    (5)医院建筑设计最小换气次数:

    (6)高密人群建筑每人所需最小新风量:

    除《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外,“其他国家和山东省现行相关标准”,指有关供热计量、辐射供冷供暖、居住建筑节能设计等标准。考虑分户热计量的供暖间歇因素和辐射供暖的等感温度等,这些标准对供暖室内计算温度的取值,还有相应具体的调整规定。

4.1.4  通风方式的选择。

    建筑通风被认为是消除室内空气污染、降低建筑能耗的最有效的手段。当采用通风可以满足消除余热余湿要求时,应优先使用通风措施,可以大大降低空气处理的能耗。自然通风主要通过合理适度地改变建筑形式,利用热压和风压作用形成有组织气流,满足室内通风要求,减少能耗。复合通风系统与传统通风系统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通过智能化的控制与管理,在满足室内空气品质和热舒适的前提下,使一天的不同时刻或一年的不同季节交替或联合运行自然或机械通风系统,以实现节能。

4.1.5  局部性和高大空间供暖或空调的设置要求。

    局部性较全室性供暖或空调有较明显的节能效果,例如要求较高温度的局部区域设置地面供暖、舒适性空调的岗位送风等。因此,在局部性供暖或空调能满足该区域的热湿环境或净化要求时,应采用局部性供暖、空调,以达到节能和节约投资的目的。

    公共建筑采用辐射为主的供暖供冷方式,一般有明显的节能效果。分层空调是一种仅对室内下部人员活动区进行空调而不对上部空间空调的特殊空调方式,与全室性空调方式相比,分层空调夏季可节省冷量30%左右,因此,能节省运行能耗和初投资。

4.1.6  采用分散空调装置或系统的条件。

    分散设置的空调装置或系统是指单一房间独立设置的蒸发冷却方式或直接膨胀式空调系统(或机组),包括为单一房间供冷的水环热泵系统或多联机空调系统。直接膨胀式与蒸发冷却式空调系统(或机组)的冷、热源的原理不同:直接膨胀式采用的是冷媒通过制冷循环而得到需要的空调冷、热源或空调冷、热风;而蒸发冷却式则主要依靠天然的干燥冷空气或天然的低温冷水来得到需要的空调冷、热源或空调冷、热风,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制冷循环的过程。直接膨胀式又包括风冷式和水冷式两类。这种分散式的系统更适宜应用在部分时间部分空间供冷的场所。

    当建筑全年供冷需求的运行时间较少时,如果采用设置冷水机组的集中供冷空调系统,会出现全年集中供冷系统设备闲置时间长的情况,导致系统的经济性较差;同理,如果建筑全年供暖需求的时间少,采用集中供暖系统也会出现类似情况。因此,如果集中供冷、供暖的经济性不好,宜采用分散式空调系统。从目前情况看:建议可以以全年供冷运行季节时间3个月(非累计小时)和年供暖运行季节时间2个月,来作为上述的时间分界线。当然,在有条件时,还可以采用全年负荷计算与分析方法,或者通过供冷与供暖的“度日数”等方法,通过经济分析来确定。分散设置的空调系统,虽然设备安装容量下的能效比低于集中设置的冷(热)水机组或供热、换热设备,但其使用灵活多变,可适应多种用途、小范围的用户需求。

    对于既有建筑增设空调系统时,如果设置集中空调系统,在机房、管道设置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时,分散设置空调系统也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4.1.7  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的设计要求。

    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将空调区的温度和湿度的控制与处理方式分开进行,通常是由干燥的新风来负担室内的潜热(湿)负荷,用高温末端来负担室内的显热负荷,因此空气除湿后无需再热升温,消除了再热能耗。同时,降温所需要的高温冷源可由多种方式获得,其冷媒温度高于常规冷却除湿联合进行时的冷媒温度要求,即使采用人工冷源,系统制冷能效比也高于常规系统,因此冷源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再者,夏季采用高温末端之后,末端的换热能力增大,冬季的热媒温度可明显低于常规系统,这为使用可再生能源等低品位能源作为热源提供了条件。但目前处理潜热的技术手段还有待提高,设计不当则会导致投资过高或综合节能效益不佳,无法体现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的优势。因此,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的设计,需注意解决好以下问题:

    1  除湿方式和高温冷源的选择。

        (1)对于潮湿地区[空气含湿量高于12g/(kg·干空气)],引入的新风应进行除湿处理,达到设计要求的含湿量之后再送入房间。设计者应通过对空调区全年温湿度要求的分析,合理采用各种除湿方式。如果空调区全年允许的温、湿度变化范围较大,冷却除湿能够满足使用要求,也是可应用的除湿方式之一。但应注意,实际运行管理不善的系统,主机出水温度偏离额定出水温度7℃时,将导致新风除湿能力不足,室内有结露风险。对于干燥地区,将室外新风直接引入房间(干热地区可能需要适当的降温,但不需要专门的除湿措施),即可满足房间的除湿要求。

        (2)人工制取高温冷水、高温冷媒系统、蒸发冷却等方式或天然冷源(如地表水、地下水等),都可作为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的高温冷源。因此应对建筑所在地的气候特点进行分析论证后合理采用,主要的原则是:尽可能减少人工冷源的使用。

    2  考虑全年运行工况,充分利用天然冷源。

        (1)由于全年室外空气参数的变化,设计采用人工冷源的系统,在过渡季节也可直接应用天然冷源或可再生能源等低品位能源。例如:在室外空气的湿球温度较低时,应采用冷却塔制取的16℃~18℃高温冷水直接供冷;与采用7℃冷水的常规系统相比,前者全年冷却塔供冷的时间远远多于后者,从而减少了冷水机组的运行时间。

        (2)当冬季供热与夏季供冷采用同一个末端设备时,例如夏季采用干式风机盘管或辐射末端设备,一般冬季采用同一末端时的热水温度在30℃/40℃即可满足要求,如果有低品位可再生热源,则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和利用。

    3  不宜采用再热方式。

    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的优势即为温度和湿度的控制与处理方式分开进行,因此空气处理时通常不宜采用再热升温方式,避免造成能源的浪费。在现有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的设备中,有采用热泵蒸发器冷却除湿后,用冷凝热再热的方式;也有采用表冷器除湿后用排风、冷却水等进行再热的措施。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再热利用的是废热,但会造成冷量的浪费。

4.1.8  冬季或过渡季有供冷需求建筑空调冷源的选择原则。

    对于冬季或过渡季需要供冷的建筑,当条件合适时,应考虑采用室外新风供冷。当建筑物室内空间有限,无法安装风管,或新风、排风口面积受限制等原因时,在室外条件许可时,也可采用冷却塔直接提供空调冷水的方式,减少全年运行冷水机组的时间。通常的系统做法是:当采用开式冷却塔时,用被冷却塔冷却后的水作为一次水,通过板式换热器提供二次空调冷水(如果是闭式冷却塔,则不通过板式换热器,直接提供),再由阀门切换到空调冷水系统之中向空调机组供冷水,同时停止冷水机组的运行。不管采用何种形式的冷却塔,都应按当地过渡季或冬季的气候条件,计算空调末端需求的供水温度及冷却水能够提供的水温,并得出增加投资和回收期等数据,当技术经济合理时可以采用。也可考虑采用水环热泵等可同时具有制冷和制热功能的系统,实现能量的回收利用。

4.1.9  本条文为管道绝热计算的基本原则,也作为附录F.4的引文。

    1  为方便设计人员选用,附录F.4列出了性价比较高的常用绝热材料的绝热层最小厚度和空调风管绝热层最小热阻的推荐取值,其数值根据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整理得出:

        (1)对于供热管道,考虑到热价的变化因素和节能要求,采用了按热价为85元/GJ(相当于天然气供热)计算出的数值;

        (2)室内供冷管道采用的是较干燥地区的数据;

        (3)室内生活热水管道采用的数值,是全年中室内环境温度较低(5℃)的时间较长(150d)的数值,适用于北方地区。

    2  与2006年版本标准和现行山东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7/5026-2014相比:

        (1)统一了离心玻璃棉导热系数λ的计算公式;

        (2)供热管道保温层厚度大致相同,有些管径略有增厚;

        (3)供冷管道的介质温度和保冷层厚度有所修改,且低温管道增加了聚氨酯发泡绝热材料;

        (4)生活热水管道保温层厚度有所增加;

        (5)根据《柔性泡沫橡塑绝热制品》GB/T17794-2008,该制品的使用温度在40℃~105℃,因此采用柔性泡沫橡塑保温的热水管道,其水温适用范围从最高60℃提高到80℃。

    3  附录F.4还给出了绝热层厚度或热阻的制表条件,当实际条件与制表条件差距较大时,应按《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GB/T8175的计算方法另行计算。

4.1.10  暖通空调节能设计对选择水泵、风机等的要求。

    随着冷热源能效的提升,水泵、风机在暖通空调系统中能耗的占比越来越高,因此,水泵、风机等功率较大的用电设备应尽量选择高效设备,满足相应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国家标准所规定的节能评价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