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地下水动态观测
7.0.1 地下水动态观测应主要包括对水位、水温和水质的观测。必要时还应包括对地下水开采量和天然溢出量的观测。
7.0.2 地下水动态观测工作在勘察期间应尽早进行,并宜符合下列要求;
1 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利用既有地下水动态资料,了解地下水动态特征;
2 详查阶段,应建立控制勘察区域或开采影响范围的地下水动态观测网、点,其观测时间不宜少于一个枯水期;
3 勘探阶段,应健全地下水动态观测网、点,其观测时间不宜少于一个水文年;
4 开采期阶段,应根据研究目的调整观测网、点的设置,增加观测内容,并应长期观测。
7.0.3 不同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动态观测网、点的布置,宜符合下列要求:
1 冲洪积平原地区,应沿地下水流向和垂直地下水流向布置;
2 冲洪积扇地区,应沿地下水流向布置,并应在溢出带选择典型泉为观测点;
3 山间河谷地区,应垂直河谷布置;
4 滨海地区,应垂直咸水和淡水分界面布置;
5 岩溶地区,应沿岩溶发育带布置,并应在主要岩溶微地貌发育处及代表性泉和暗河处布置;
6 岩体地区,应沿主要构造富水带布置,并应选择代表性泉为观测点。
7.0.4 地下水动态观测孔(点)的布置,宜符合下列要求:
1 查明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时,宜分层布置;
2 需要边界地下水位动态资料时,宜在边界附近有代表性的地段布置;
3 查明污染源对水源地的影响时,应根据污染源在地下水中的扩散形式,宜平行和垂直地下水流向布置;
4 需要查明咸水和淡水分界面的水位动态资料时,宜垂直分界面布置;
5 需要计算地下水径流量用的水位动态资料时,宜垂直和平行计算断面布置;
6 需要计算降水入渗系数用的水位动态资料时,宜选择有代表性的不同地段布置;
7 查明地下水与地表水体之间的水力联系时,宜垂直地表水体的岸边线布置;
8 查明水源地下降漏斗发育情况时,宜通过漏斗中心布置相互垂直的两条观测线;
9 查明两个水源地的相互影响或矿区排水对水源地的影响时,宜在两个下降漏斗中心连线的方向上布置;
10 岩体降水的观测网应布置在主要含水层和预计主要充水方向上。
7.0.5 地下水动态观测点,宜利用已有的勘探钻孔、水井和泉。
7.0.6 地下水动态观测内容,宜包括水位、水温、水质和水量,在观测期间还应掌握有关气象和水文资料。
在观测地下水与地表水水力联系时,应同时观测地表水体的动态。
7.0.7 地下水水位、水温和水量(泉)的动态观测,宜每隔5d~10d进行一次。当其变化急剧时,应增加观测次数。各观测点的同一观测项目应在同一天观测。
计算降水入渗系数的水位观测时间,应根据计算的具体要求确定。
7.0.8 地下水动态观测的水质分析和细菌检验水样,宜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各取一次,在地下水受污染地区应增加取样次数。在钻孔或井中采取水样时,应进行抽(掏)水工作。
当查咸水和淡水分界面时,宜每月取水样一次,做单项离子分析。
7.0.9 地下水动态观测的仪表和工具,在同一项目中应采用同一方法和工具,并应定期检查其精度。水位测量应读至mm;水温测量应读至0.1℃。
7.0.10 观测孔有淤塞、水位变化反应不灵和孔口有变动的情况时,应及时处理。其他观测标志有变动情况,也应分析原因,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