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 [附条文说明] GB51018-2014 建标库

13  土地整治工程

13.1  引洪漫地

13.1.1  引洪漫地工程指水土流失地区在暴雨期间引用坡面、道路、沟壑与河流的洪水淤漫耕地或荒滩的工程。我国目前根据洪水来源,将引洪漫地工程分为坡洪、路洪、沟洪、河洪四类。当坡地的中、下部是水平梯田,其上部与中部是荒坡、坡耕地或林草地,暴雨中大量地表径流形成坡洪,可引入水平梯田进行漫灌;暴雨期间从坡地和农田中排出的大量地表径流,汇集于道路网形成路洪,可引入漫灌道路两旁低于路面的水平梯田或其他平整农田;在沟道的中、下游两岸有位置较低的成片沟台地,或在沟口以外附近有成片的川台地或涧滩地,当沟中洪水含沙量较高而且有条件进行控制引用(集水面积宜为1km2~2km2),可引沟洪漫地;暴雨期间有高含沙量洪水的中、小河流,两岸有大片平整农地或荒滩地,位置较低,经工程控制,可引进河洪漫灌农地,提高产量,或淤漫荒滩,改造为农田。

    引坡洪和路洪一般不需专门修建建筑物。引坡洪时,梯田区上部的截水沟拦截上部坡洪,可防止冲坏梯田。与截水沟相连的排水沟,将坡洪从梯田两端逐台下排时,可用锄、锹就近取土,在排水沟中做成临时小土蛸,有控制地将坡洪全部或部分逐台引入梯田漫灌。引路洪时,只需在暴雨期间用锄、锹等小型农具,就近取土,在路边做临时小土垱,将路洪引入地中。

    引沟洪时,需修建拦洪工程、引洪工程、渠系工程和田间工程。拦洪工程、引洪工程通常是在沟中修5m~10m高的拦洪坝,主要是抬高洪水水位,坝的一端或两端修排量较大的溢洪道,下接引洪输水渠系,暴雨期间能将沟中洪水大部引入农地漫灌。渠系一般设干渠、支渠两级,引洪干渠上接溢洪道、下设支渠,将洪水引入农地。而作为漫灌区的沟台地与川台地,都需事先进行平整,将缓坡地修成宽面低坎的水平梯田,田边有蓄水埂,并需做好进水口与出水口。

    引河洪与引沟洪类似,需修建引洪渠首工程、渠系工程和田间工程。渠首工程分有坝引洪与无坝引洪两类,根据地形条件,分别采取不同的工程结构。渠系一般由干渠、支渠、斗渠三级组成,干渠上接渠首,下设若干支渠,支渠下设若干斗渠,由斗渠将河洪引入农田。田间工程是以渠系为骨架,将漫灌区分为若干小区,每一小区再分若干地块。每一地块应做好蓄水埂与进水口、出水口。

13.1.4  洪漫区田间工程串联式、并联式或混合式等漫灌方式见图7。

图7  三种漫灌方式平面示意

    (1)串联式:斗渠在洪漫小区地块最高处,控制洪漫面积为狭长地形,地面坡度3°左右,将地面分成若干矩形小块,每块面积0.1hm2~0.2hm2,地边围埂,形成高0.3m~0.5m台阶,上一台的出水口即为下一台的进水口,相邻两台进水口应左右错开,最下一台的出水口下连排水渠。

    (2)并联式:斗渠在洪漫小区地块的较高一侧,控制洪漫面积地块坡度1°左右,将地面建成若干矩形大块,每块面积3hm2~4hm2,每块在斗渠一侧的最高处为进水口,另一侧最低处为出水口,并在洪漫小区地块较低的一侧与斗渠平行设置排水渠,与各出水口相连。

    (3)混合式:在地形比较复杂的洪漫区内,有的斗渠控制的小区面积内采取串联式,有的斗渠控制的小区面积内采取并联式,形成混合式,以迅速、均匀地将洪水漫到各地块。

13.1.6  引洪闸底应高出河床0.5m以上主要是为防止推移质进入洪漫区。

13.1.7  根据陕西等地的经验,渠道常采取大断面、大比降,以保证在短时间内尽快将水输送到田间。而渠系分级不宜过多,一般采用二级或三级渠道。干、支渠都不宜过长,但条数可以多些,多引快用。引洪渠多采用梯形宽浅式断面。引洪渠系设计主要是确定引洪渠的断面、比降等参数,一般情况下,缺少实验的条件,根据众多工程的实际经验,引洪渠比降一般可取0.2%~1.0%。而为保证渠道的安全,在确定断面尺寸和比降等参数时,需考虑不冲不淤流速,在引洪渠系设计中,不同流量的不淤比降可按表5确定,不同土质渠道允许最大流速可按表6确定。

表5   引洪渠不淤比降

表6  土质渠道允许最大流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