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 [附条文说明] GB51018-2014 建标库

4.2  分区基本要求

    本节所指分区是指全国水土保持区划中的一级区,在实际应用中应在三级区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其水土保持主导功能,并根据分区防治途径及技术体系,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再分区后开展总体配置。

4.2.1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工程总体配置应紧紧围绕黑土资源和耕地的保护;另外,该区坡耕地坡度小、坡长大,适宜农业机械化作业,措施配置及设计应充分考虑此因素。

4.2.2  黄土高原区特别是黄河中游地区是黄河主要泥沙策源地。水土保持工作不仅要考虑当地农业生产,还应与黄河减沙紧密联系,重点做好淤地坝建设工作。该区域矿产资源丰富,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生态建设与保护需求不断增加,林草植被恢复情况良好,配置封育措施显得十分重要。

4.2.3  北方风沙区水土保持工作重点是水蚀风蚀交错区、草场以及绿洲农业区。该区降水量小,总体配置需充分考虑水分条件,配套必要的灌溉设施。250mm降水等值线是农业气象中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降水量250mm以下地区除灌溉配套外,很难从事旱作农业。

4.2.4  北方土石山区特别是太行山燕山地区,是华北平原诸多城市的水源地。合理配置坡改梯、林草措施、面源污染控制措施,将小流域综合治理与中小河流治理、农村清洁工程结合起来,建设清洁小流域显得尤为重要。

4.2.5  西南岩溶地区因地势陡峻,基岩以石灰岩为主,地表水沿节理下渗形成地下岩溶水,耕地常缺水干旱,深切沟道多地下水出露,难以利用,通过塘坝、滚水坝及配套小型抽水泵站引水上山,或采取小型蓄水池收集利用地表径流进行补灌。岩溶地区成土速率很小,地表土层薄,不断冲刷、随地表径流下渗淋移,导致耕地灰岩呈分散状出露,可耕种面积减少。因此通过坡改梯及配套措施增加可耕种面积,将坡改梯与地表水利用结合起来是提高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效率的十分重要的途径。

4.2.6  西南紫色土区虽然在措施配置上与岩溶地区有相似之处,但因地势相对较缓,基岩多为砂页岩、花岗岩,表层土相对较厚,且该区域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因此通过坡改梯田及坡面水系工程,提高土地生产力,建设经济林果和高效复合农林业,加速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十分重要。

4.2.7  南方红壤区区域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不足,区域治理中坡改梯田及坡面水系工程仍然是重点。由于降水量大,坡面水系工程应以排水型为主,局部地区干旱缺水的应视实际情况适当配置小型蓄水工程。崩岗治理、风化侵蚀劣地和园地林地水土流失是该区域治理的难点和重点。前者应工程植物相结合,后者则以植物措施为主,并采取有效的水蚀和沟蚀治理措施。

4.2.8  青藏高原区人口密度小,耕地集中在河谷地带,草场为高山草地,戈壁和裸岩面积大,山洪灾害频发。草场及河谷农业区水土保持是工作重点,对于影响河谷农业生产和村庄安全的山洪灾害沟道应重点治理,保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