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 [附条文说明] GB51018-2014 建标库

16.2  改变微地形措施

16.2.1  等高耕作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等高耕作可适用于坡度25°以下坡地,最适宜于坡度不大于10°的缓坡地。

    2  应沿等高线起垄,并根据地形、坡度、土质等条件适当调整垄向。淮河以南地区,耕作方向宜与等高线呈1%~2%的比降。风蚀缓坡地区,耕作方向宜与主风向垂直,斜交时与主风方向夹角宜小于45°。

    3  坡地等高耕作应由下至上进行翻耕,垄高和垄间宽度视耕作机具和坡度确定。

16.2.2  地埂植物带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地埂植物带可应用于东北黑土区坡度3°~5°的坡耕地,常与垄作区田配合使用,地埂分为单埂、双埂两种形式。

    2  单埂可适用于平均坡度3°的坡耕地,埂间距可按表16.2.2确定并根据机耕播幅倍数及当地经验适当调整。单埂布置时埂顶宽宜取0.3m~0.5m,埂高宜取0.5m~0.6m,内外边坡比宜取1:0.5~1:1。当遇水线洼兜时,地埂应适当加高、夯实。

表16.2.2  单埂间距参考数值表

    3  双埂可适用于坡度大于5°的坡耕地(图16.2.2),双埂埂高、间距、埂顶宽应根据拦洪量和来洪量计算确定,设计洪水标准按10年一遇24h最大降水强度计算。

图16.2.2  双埂断面示意图

        1)每延米双埂拦洪量按下式计算:

    式中:Q1——每延长米双埂拦洪量(m3);

          A——单埂断面面积(m2);

          θ——原地面坡度(°);

          h——埂高(m);

          B——埂间距(m)。

        2)设计洪水总量按下式计算:

    式中:W——10年一遇24h最大暴雨条件下洪水总量(m3);

          K10%——10年一遇模比系数(查水文图集);

          K5%——20年一遇模比系数(查水文图集);

          B1——最大24h洪量参数;

          F——集水面积(km2)。

    4  地埂植物带宜采用多植物种混交,宽度小于30cm的埂坎宜选择草种植物。

16.2.3  等高植物篱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等高植物篱可应用于西南紫色区坡度小于25°的坡耕地。

    2  根据坡度,植物篱间距可按表16.2.3执行。

表16.2.3  不同坡度植物篱间距

    3  乔木宜栽植一行,株距宜为1.5m;灌木行距宜为0.4m,株距宜为0.2m~0.6m;草本选用撒播或植苗方式,带宽宜为0.6m。在土坎和地埂上撒播草籽,带间距依地面坡度而定。

    4  植物篱配置可采用地埂+单种乔木植物篱、地埂+单种灌木植物篱、地埂+单种草本植物篱、地埂+乔木混交植物篱、地埂+灌木混交植物篱以及地埂+灌草混交植物篱等模式。

16.2.4  沟垄种植可应用于坡度小于20°的坡耕地。垄高宜取20cm~30cm,沟内或垄上种作物。南方地区沟内不隔埂时,沟垄应与等高线呈1%~2%比降。不同地区根据区域特点可选择以下耕作法:

    1  水平沟可适用于黄土高原地区的坡耕地。宜采用套二犁开沟起垄播种,开沟深度宜取17cm~30cm,垄高10cm,沟距宜取60cm,沟间距可根据坡度和降雨条件适当调整,坡度陡、雨量大,间距宜小;坡度缓、雨量小,区间距宜大。

    2  垄作区田可适用于东北黑土区坡度1°~15°的坡耕地,最适宜坡度小于6°的坡耕发。区田土埂应从田块最高处开始修筑,土埂应低于垄台2cm~3cm,高度宜取14cm~16cm,土埂间距宜为60cm~70cm,底宽宜为30cm~45cm,顶宽宜为10cm~20cm。

    3  格网式垄作可适用于西南紫色土区坡耕地。顺坡开厢,垂直起垄,形成封闭垄沟,厢宽1.8m~2m。

    4  畦状沟垄可适用于南方红壤区,坡地起垄沟,每隔5条~6条沟垄留一田间小路,兼作排水道,形成坡面长畦;沿排水道每20m~30m作一横向畦埂,将长畦隔成短畦。

    5  蓄水聚肥改土耕作。表土集中于沟、生土起垄,沟内种植农作物,沟中表土和松土层厚宜为30cm~40cm,生土垄高宜为10cm~20cm。

16.2.5  坑田(掏钵)种植应在坡耕地上沿等高线划分成若干1m2的小耕作区,每区掏1钵~2钵,种植坑上下交错,等高成行。一钵一苗种植坑直径宜为20cm~25cm,深宜为20cm~25cm,穴间距离宜为15cm~20cm;一钵数苗种植坑直径宜为50cm,深宜为30cm~40cm,穴间距离宜为5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