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法赤泥堆场设计规范 [附条文说明] GB50986-2014 建标库

5.2      

5.2.1  与湿法赤泥堆场常用的水力冲填法、池填法等子坝加高方法相比,干法赤泥堆场一般采用含水率较低的干赤泥为筑坝材料。子坝加高采用分层碾压法,具有密实度高、干密度大、施工方便等优点。根据干法堆存的特点,本条规定子坝加高宜采用碾压法施工。

    堆积坝加高的年限,考虑到填筑需考虑汛期影响,一般需在汛期前完成坝体填筑,故每级堆积坝高度应至少满足一年的赤泥堆存需要,并满足防洪所需的调洪高度和安全超高。

    堆积坝距前一级坝的距离越远,抗滑安全系数越大,但堆场的容积损失也相应增大。为获得较大容积,本条规定堆积坝宜紧靠前一级坝的坝顶上游坡肩平行布置,当坝体稳定不能满足要求时,可将堆积坝轴线向上游方向移动一定距离。

    浆体干法赤泥堆场堆积坝基础的强度受干燥条件和管理水平的影响很大,故规定加筑堆积坝前,应对赤泥堆积体进行勘察。

5.2.2  赤泥干法堆存的过程是不断筑坝的过程,每级堆积坝坝体对于整个堆积体而言仅仅是下游坝坡的一级护体,其材料可采用当地土石料,也可采用堆场内的干赤泥筑成。为节约运行费用,减少土石料占用堆场库容,干法赤泥堆场应尽量采用干赤泥筑坝。对于滤饼干法赤泥堆场,获得足够数量的干赤泥比较容易,浆体干法赤泥堆场一般也可通过晾晒获得满足筑坝要求的干赤泥。但个别晾晒面积较小的浆体干法赤泥堆场,可能存在符合要求的干赤泥不足的情况,此时可采用土石料填筑堆积坝。

5.2.3  各级堆积坝坝坡的确定,除考虑该级堆积坝的稳定外,尚需考虑连同前期各级坝体的赤泥堆积体的整体稳定。随着坝高、材料、地基赤泥固结程度、抗震设防烈度等因素的不同,稳定边坡也各异。但考虑干法赤泥堆场坝体基本是由干固赤泥组成的特点,结合国内各干法赤泥堆场的设计运行情况,本条对各级边坡及整体边坡的设计值作了一般性规定。

5.2.5  目前运行中的干法赤泥堆场的堆积坝均未设置排渗设施。这是因为赤泥粒度较细,设置排渗设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但由于赤泥种类随矿石条件和工艺条件变化较大,不排除存在赤泥粒度较粗的赤泥堆场采取排渗措施的可能性。

5.2.6  碾压赤泥筑坝是赤泥堆场的常用筑坝方式。赤泥筑坝施工中一般采用20t以上的振动式压路机作为碾压设备,根据实践经验,赤泥铺填厚度大于0.5m时不易压实,故分层碾压的每层厚度不应大于0.5m。碾压设备对坝体边缘的碾压质量不易控制,故要求填筑时需加不小于0.5m宽的超填量,并最终一次削坡成形。现场施工时,一般按碾压遍数控制,碾压遍数与碾压设备选型、碾压方式、碾压厚度、设计要求的压实度等有关,需经现场碾压试验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