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法赤泥堆场设计规范 [附条文说明] GB50986-2014 建标库

4  堆存工艺

4.1  堆场分区

4.1.1  根据堆存工艺要求,浆体干法赤泥堆场应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库区,轮流进行布料、晾晒、筑坝作业,才能实现赤泥的干固过程。滤饼干法赤泥堆场中赤泥的大部分水分已在进场前滤出,蒸发作用相对较小,故一般不分区。

4.1.2  分隔坝的作用是实现堆场分区。根据浆体干法赤泥堆场的运行经验,中间分隔坝初期可修筑5m高左右,边坡坡度可比初期坝略陡,待堆场运行后产生干赤泥,再用于赤泥加高。中间坝设置在排渗层上是为了保证排渗层的完整性。为满足坝顶通行作业机械和敷设布料管的要求,分隔坝坝顶宽度不宜小于5m。

4.1.3、4.1.4  浆体干法赤泥堆场的分区原则,一是分区后便于布置各库区的排洪系统;二是各库区面积大小要基本相当,便于轮换使用;三是各库区在加筑各级子坝后仍能保证排洪时具有符合规定的干滩长度;四是各库区在堆场使用期内均能容纳在设计布料厚度限制条件下一个干燥周期内排放的赤泥浆量。需要指出的是,堆场各分区的干燥面积是随时间变化的,平地型赤泥堆场的库区干燥面积随着子坝的加筑而逐渐减小,山谷型赤泥堆场的库区干燥面积初期较小,随赤泥面上升逐渐增加,加筑子坝到一定级数后又逐渐减小。

    设计布料厚度下赤泥干燥周期即赤泥从浆体经蒸发、翻晒等过程后变为可塑状所需要的时间,一般需进行干燥试验测定,方案设计时可采用条件类似的干法赤泥堆场的经验数据。堆场的蒸发量一般是夏季较大,冬季较小,设计时应按冬季的不利条件考虑。北方地区冬季有长达数月的冰冻期,选用浆体干法堆存工艺应经试验论,并适当留有余量。

    设计布料厚度一般不大于0.5m,因为赤泥干燥期间表面结壳阻碍下层赤泥蒸发,需用推土机等机械翻晒,布料厚度过厚容易造成翻晒不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