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实心钢管混凝土柱连接和梁柱节点
7.2.1 钢管因为材料长度、吊装能力或运输能力的影响,钢管的长度都是有限制的,需要在施工现场对接。等直径钢管对接时,可采用本条规定的连接方法。
7.2.2 不同直径的钢管对接时,不能直接对接,需要设置变径钢管过渡。因过渡段钢管转折处存在较大的横向作用,因此过渡段的坡度不宜过大,而且要在转折处设置环形隔板抵抗横向作用。
7.2.3 内套圈在运输时可以避免管口变形,也有利于钢管的定位和对接焊缝的焊接,因此规定设置内套圈。
7.2.4 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用外加强环的连接是常用的刚接节点。在正对钢梁的上下翼缘,在管柱上用坡口对接熔透焊缝焊接带短梁(也称牛腿)的加强环。牛腿的尺寸和所连接的钢梁相同。其翼缘的连接可用高强度螺栓,也可用对接焊缝,对接焊缝应与母材等强;腹板的连接常采用高强度螺栓。
7.2.5 采用内加强环连接时,梁与柱之间最好通过悬臂梁段连接。悬臂梁段在工厂与钢管采用全焊连接,即梁翼缘与钢管壁全熔透坡口焊缝连接、梁腹板与钢管壁角焊缝连接;悬臂梁段在现场与梁拼接,可以采用栓焊连接,也可以采用全螺栓连接。采用不等截面悬臂梁段,即翼缘端部加宽或腹板加腋或同时翼缘端部加宽和腹板加腋,或采用梁端加盖板或骨形连接,均可有效转移塑性铰,避免悬臂梁段与钢管的连接破坏。
7.2.6 当钢管柱直径较大且钢梁翼缘较窄时直接将钢梁穿过钢管混凝土拄,即钢梁贯通式节点,梁端弯矩及剪力传递直接,且梁端剪力可直接传递到钢管内混凝土上。在钢管内,也可将梁翼缘适当加厚变窄,利于混凝土浇筑。
7.2.7 本规范中钢筋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的连接方式分别针对管外剪力传递和管外弯矩传递两个方面做了具体规定,可根据工程特点采用不同的剪力和弯矩传递方式进行组合。
7.2.8 给出了几种常用的抗剪连接方式并在下文中对其构造和计算方法进行了规定,也可采用其他的抗剪连接方式。
7.2.9、7.2.10 环形牛腿(及台锥式环形深牛腿)的受剪承载力由5个环节中的最薄弱环节决定。公式(7.2.10-2)~(7.2.10~6)分别用来计算这5个环节。为了简化,公式未考虑管外剪力的不均匀分布(不利因素),因此,计算时应取与环形牛腿相连接的各梁中最大的梁端剪力乘以梁端的数量,作为该牛腿的管外剪力 V 的设计值。此外,公式未考虑某些有利因素,以留作安全储备,如:取混凝土局部承压强度提高系数 β=1.0;不计混凝土与钢管壁接触面的粘结强度;不计上下加强环板对肋板受剪承载力的贡献;不计上下加强环板与钢管壁之间的焊缝沿钢管轴心的抗剪强度。
公式(7.2.10-6)用于计算由上下加强环决定的受剪承载力。推导如下:
由钢管外剪力 V 在钢管柱单位周长上产生的扭矩为:
由此得作用于环形牛腿的环向弯矩为:
由上下环板提供的环向抵抗矩为:
令 M=M 和 V=Vu5,得出:
式中:fs——钢材的抗拉(压)强度设计值;
b——环板的宽度;
t——环板的厚度;
hw——肋板的高度。
当上下环板的宽度不等时,须校核并满足:
式中:b1——较窄环板的宽度;
t1——较窄环板的厚度。
7.2.11、7.2.12 规定了传递剪力的承重销的构造要求和承重销受剪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当钢管直径较大且钢管加工每层一段时,钢管端部的管内可进行焊接,此时可采用承重销传递剪力。
7.2.13 给出了几种常用的弯矩传递方式并在下文中对其构造和计算方法进行了规定,也可采用其他的连接方式。
7.2.14 规定了钢筋混凝土环梁的构造要求,目的是使框架梁端弯矩能平稳地传递给钢管混凝土柱,并使环梁不先于框架梁端出现塑性铰。环梁的配筋计算,可参考附录D。此种连接构造简便,省材料,但对空心钢管混凝土柱不宜采用。
7.2.15 “穿筋单梁”节点增设内衬管或外套管,是为了弥补钢管开孔所造成的管壁削弱。穿筋后,孔与筋的间隙可以补焊。条件许可时,框架梁端可水平加腋,并令梁的部分纵筋从柱侧绕过,以减少穿筋的数量。
7.2.16 当钢管直径较小而钢筋混凝土梁较宽时,可采用变宽度梁的方式连接。本方式可以和穿筋单梁方式结合使用,梁外侧的钢筋绕过钢管混凝土柱,内侧的钢筋穿过钢管混凝土柱。
7.2.17 本规范中图表示了加强环与钢筋混凝土梁的方法,即钢筋与环板焊接。两种连接节点形式均为刚接,后者避免了现场焊接。《现场施工完全无焊接钢管混凝土节点抗震性能研究》通过对节点进行低周往复试验,验证了采用套筒连接的无焊接节点与钢筋焊接节点均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延性系数大于5,且满足刚接节点特性,试验表明:改变牛腿及环板翼缘厚度对节点承载能力影响较小,而增加牛腿长度可有效提高节点承载能力。
7.2.18 实心圆形钢管混凝土柱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广泛用于工业厂房。阶形组合柱的设计和钢结构柱的设计完全相同,可参见《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