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结构分析与监测技术规范 [附条文说明] JGJ/T302-2013 建标库

4.5  分析结果及评价

4.5.1  承载力验算除包括一般的构件承载力验算外,还包括必要的结构整体稳定、抗倾覆、抗滑移验算等;变形验算包括结构整体变形验算(例如超高层结构在水平荷载或作用下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大跨结构的挠度等)和局部构件的挠度验算等。

    本条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相关规定的基础上作了调整,调整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  与整个建筑的服役期相比,施工过程期间相对较短,且使用人群数量相对较少,偶然荷载出现的概率更低,因此在承载力验算时未提及偶然荷载作用,变形验算时也未提及频遇组合及准永久组合。

    2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施工期间局部荷载可能会很大,但其变异系数可能较小,且在短时间内会被移除,对该类荷载的分项系数值可允许适当放松。规定中采用了宜按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进行荷载组合的要求。

4.5.3  施工过程结构分析得到的构件内力仅为初始部分,因此,初始构件内力满足极限承载力要求,并不能表明该构件就是安全的。施工过程结构分析的结构内力的限值通常是由主体结构设计人员掌握的。鉴于施工过程结构分析的操作单位与设计单位常常不是同一主体,因此,要求将施工过程考虑是否出现较大构件内力差异的情况反馈给主体结构设计人员。

4.5.4  当施工过程结构分析后得到的结构位形和设计目标位形差异较大,提出构件加工预调值和结构施工安装预调值供实际施工时采用。由于施工过程预变形技术难度大,需消耗一定的时间和费用,且需要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的配合以及监理单位的现场检查,方能顺利实施。因此,本条规定,确有必要,且需相关各方同意后,方可实施施工过程预变形技术。

    1  设计目标位形

    结构位形与荷载状态是相对应的,因此,确定施工模拟的目标位形时也需指定一个荷载状态。具体确定时,可和主体结构设计人员沟通后确定,通常设计要求的目标位形为结构施工图中所表述的形态,该位形对应的荷载状态可取(结构自重+附加恒载作用)或(结构自重+附加恒载作用+0.5活载)。

    2  施工安装预调值

    在每个施工步的构件吊装或混凝土模板安装过程中,实际安装点位与设计目标位形之间的差值称为施工安装预调值。

    3  加工预调值

    主要针对钢结构构件而言。为避免考虑施工安装预调值后,钢构件与下部已安装结构之间出现超出常规焊缝高度的缝隙,或钢构件长度偏大无法安装到位的情况,需对钢构件的长度做必要的调整,该调整值定义为加工预调值。对于混凝土结构,由于混凝土构件的长度仅受支模情况控制,因此,可不考虑构件加工预调值。

4.5.5  施工过程监测时,地震作用通常不会发生、而风荷载则是瞬时作用,因此,为保证可比性,与施工监测结果做对比用途的施工过程结构分析中采用荷载标准组合的效益值即可,不宜计入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影响。

4.5.7  预警值的设定因工程实际情况而异,一般应由原设计入员会同相关各方根据工程结构特点及施工模拟分析结果确定。监测人员应将监测结果通报设计及相关各方,如监测结果与分析结果较为接近,一般无需预警;如监测结果应力或变形较分析结果放大很多,应分析处理,具体超出多少因工程而异,本处规定超过50%为一般规定,供工程实际参考。此外,当变形或应力值较大时,例如达到限制的50%、70%时,可作为预警值提醒相关各方。

4.5.8  以下几种情况宜考虑预警:

    1  变形、应力监测值接近规范限值或设计要求时;

    2  当监测结果明显大于(一般超过40%)施工过程分析结果时;

    3  当施工期间结构可能出现较大的荷载或作用(例如台风、强震、极端气温变化等)时。

    为实际操作方便,本文给出了设计无明确规定时预警值确定方法。第1款应力预警值取构件达到承载力设计值对应的监测值的一定比例,是在构件应力较大时提出预警,以免构件超过设计承载力。第2款变形预警值取构件达到规定限值(一般为规范限值)一定比例,是在构件变形较大时提出预警,以免构件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过大变形。第3款主要针对构件应力或变形较小,但与分析结果差异较大的情况,可取差别超过40%作为预警值以引起相关人员注意。

4.5.9  结构分析为监测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并且根据分析结果初步确定预警值形成预警方案。预警值的设定因工程实际情况而异,一般应由原设计人员会同相关各方根据工程结构特点及施工模拟分析结果确定。监测人员应将监测结果通报设计及相关各方,如监测结果与分析结果较为接近,一般无需预警;如监测结果应力或变形较分析结果放大很多(本文规定当设计无明确要求时,可考虑取达到分析结果的130%作为预警值),应分析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