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结构分析与监测技术规范 [附条文说明] JGJ/T302-2013 建标库

4  施工过程结构分析

4.1  一般规定

4.1.2  从实际可行性角度出发,构件安装记录不要求针对每一单独杆件进行,而是将同一时间段内的一组构件甚至若干楼层的安装情况进行记录;时间段长度的选取以满足施工过程结构分析精度需要为宜。构件安装记录中宜包括构件延迟安装、后浇带连接、构件铰接和刚接之间的转换时机等特殊做法。

  

4.1.3  现场监测结果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其中有多项因素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施工过程中的活荷载、地基沉降情况、结构上因日照产生的不均匀温度作用、传感器的漂移、混凝土的收缩徐变特性等。因此,当监测结果与施工过程模拟计算结果之间存在不一致,应进行分析,查明原因。

4.1.4  国内目前设计习惯做法是:计算模型结构一次整体成型后,再施加竖向、水平荷载进行分析。对于复杂建筑物(超高层建筑、带转换层结构、非满堂支撑缓慢均匀整体卸载施工的大跨结构等),该种简化分析方法与考虑施工过程进行的结构分析结果可能出现较大差异。当出现差异时,可尝试下列解决途径:

    1)  施工单位尝试调整施工方案,研究是否可能通过改进施工方案减小该种差异性;

    2)  如仅是施工期间,结构或构件安全性不足,结构整体成型受力状态无明显变化,则可研究采用临时补强加固,完成后再拆除的方案;

    3)  既定条件下,施工方案较为合理时,应进一步和设计单位沟通,将施工过程结构分析结果作为初始受力状态,与后续荷载作用组合后进行结构设计,宜进行补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