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污水处理工程技术标准 [附条文说明] GB51459-2024 建标库

8.4  其他

8.4.1  含氯消毒剂是一种强氧化剂和广谱杀菌剂,也是最常用的一种化学消毒剂,能有效灭活水中多种病原微生物及病毒。含氯消毒剂消毒通常采用现场制备、计量泵定量投加,运行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对规模较大、出水排入城镇污水管网的医疗机构污水处理工程较为适用。当医疗机构污水处理出水排至地表水体时,采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工艺时,除要满足消毒要求,还需兼顾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本条列出了常用含氯消毒剂种类,采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时,要重点考虑影响加氯消毒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混合效果、接触时间、污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等因素(水温、pH、干扰物质等)。

8.4.2  液氯消毒是1000床以上医疗机构污水消毒中常用的方式之一,具有消毒效果好、成本低、技术成熟、投量准确等优点,但液氯有毒,腐蚀性强,属易爆危险化学品,运行、管理有一定的危险性;液氯常采用压力投加系统或全自动真空加氯系统,对安全运输与存储措施、操作管理、保障条件等要求较高。由于加氯间、氯库应与其他建筑的任何通风口相距不小于25m,贮存氯罐、液态氯瓶的氯库应与其他建筑边界相距不小于20m、60m。因此,液氯消毒不宜用于人口稠密区内的医疗机构及规模较小的医疗机构污水消毒。对于远离人口聚居区的规模较大(>1000床)且管理水平较高的医疗机构污水处理工程,可在严格执行现行国家标准《氯气安全规程》GB11984液氯安全运输、储存、投加等相关规定的基础上,采用液氯消毒。

8.4.4  二氧化氯消毒及次氯酸钠消毒,消毒效果好,药剂自身无毒,生产安全风险低;消毒剂现场制备、计量泵定量投加,规模可灵活调整,适应性好,投加准确性高。但二氧化氯、次氯酸钠现场制取设备较为复杂,对运行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有较高要求。目前,一些城市商品次氯酸钠溶液、二氧化氯粉末消毒剂等供应较为方便,可直接采购。其中,二氧化氯粉末消毒剂有一元型、二元型两种类型,一元型成品二氧化氯粉末消毒剂的有效二氧化氯含量为8%,加水溶解后可制备成浓度为1000mg/L的二氧化氯消毒原液;二元型成品二氧化氯粉末消毒由A剂和B剂组成,有效二氧化氯含量为16%,加水溶解配制成消毒原液。商品次氯酸钠溶液需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次氯酸钠》GB/T19106的规定,其固定储备量和周转储备量均可按7d~15d用量计算;投加系统宜设2个药液罐(一用一备),放置在高出消毒间室内地坪200mm的平台上。药液罐需密封,并有液位管、补气阀和排气阀、加药口、出药口和排空口等,宜采用耐腐蚀的聚氯乙烯(PVC)塑料桶,每个罐的有效容积可按2d~7d的用量确定。

8.4.5  采用漂粉精、漂白粉消毒,只需在溶液槽内按比例加水配制成有效氯含量为1%~5%的消毒液,静止澄清后使用上清液投加。根据消毒液用量,每日配制1次~2次。漂白粉主要成分是Ca(ClO)2,是一种白色粉末状物质,有氯的气味,易受光、热和潮气作用而分解使有效氯降低,必须放在阴凉、干燥且通风良好的地方。漂白粉消毒的原理是加入水后产生次氯酸灭活细菌。漂白粉消毒需设溶液池和溶药池。溶液池宜设2个,池底设大于2%的坡度,并坡向排渣管,排渣管管径不宜小于50mm,池底15%的容积用于贮渣;顶部超高大于0.15m,内壁需做防腐处理。漂白粉溶液池的有效容积宜按一天所需投加的上清液体积计算,上清液浓度以1%~2%为宜(每升水加10g~20g漂白粉)。

8.4.6  实际工程运行中应根据实际水质、水量及出水排放标准要求,通过试验确定加氯量。含氯消毒剂的投加量均按有效氯计。对传染病医疗机构污水,参考有效氯投加量为50mg/L,消毒接触池的接触时间≥2.0h,余氯大于6.5mg/L(以游离氯计),粪大肠菌群数小于100个/L;若接触时间为1.0h~1.5h,余氯大于10mg/L(以游离氯计),参考有效氯投加量为80mg/L,粪大肠菌群数小于100个/L;若接触时间不足1.0h,加氯量与余氯还需适当加大。运行中应根据余氯和实际水质、水量通过实验调节加氯量。

8.4.7  干燥氯气和纯液氯对钢管、铜管没有腐蚀性,且压力高,故应采用耐高压的紫铜管、无缝钢管等管材,聚氯乙烯管承压能力相对较弱,在输送高压流体工程实践中出现爆管事故较多,故不应用于输送氯气。含氯溶液压力较低且对金属具有较强氧化或酸碱腐蚀性,故宜采用耐腐蚀的塑料管材。

8.4.8  为便于维护管理,加氯系统的管道要明装或设于管沟内,且要有良好的支撑和足够的坡度。管沟内管道的布置要方便检修及更换管道组件,并在管道最低点设置放空阀;为保证安全运行,沟内需有排水措施。

8.4.9  盐溶液、消毒剂原料及各种消毒剂的氯离子对金属有强烈腐蚀性,故要求接触上述物质的容器、管道、阀门都应使用耐腐蚀的材料,如聚气烯(PE)材料、玻璃钢材料及经可靠防腐处理的金属材料等。

8.4.10  次氯酸钠为强氧化剂,化学性质极不稳定。在光照、受热、酸性环境或重金属离子存在的情况下,极易发生分解反应,导致其商品溶液中有效氯含量降低。此外,在较高温度和较长储存时间条件下,次氯酸钠的分解产物中还会含有亚氯酸钠(亚氯酸盐)和氯酸钠(氯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且气温越高,次氯酸钠分解速度越快。但是,次氯溶钠溶液浓度越低,次氯酸钠分解速度越慢,性能越稳定。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商品次氯酸钠溶液宜稀释至5%有效氯浓度后储存和投加。次氯酸钠溶液储存量不宜过大,并定期分析化验其有效氯含量,以便掌握有效氯的衰减情况,确定每次最佳送货量和送货周期,减少氯的损失。综合考虑原料供应条件、输送距离、气候条件、储存场地、生产管理等因素,通常储存周期宜为7d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