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10
(2016年版)
条文说明
修订说明
本次修订系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6]77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的设计、勘察、研究和教学单位,于2007年1月开始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以下简称2001规范)进行全面修订。
本次修订过程中,发生了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其震害经验表明,严格按照2001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和使用的建筑,在遭遇比当地设防烈度高一度的地震作用下,可以达到在预估的罕遇地震下保障生命安全的抗震设防目标。汶川地震建筑震害经验对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修订具有重要启示,地震后,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落实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要求,对2001规范进行了应急局部修订,形成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2008年版),此次修订共涉及31条规定,主要包括灾区设防烈度的调整,增加了有关山区场地、框架结构填充墙设置、砌体结构楼梯间、抗震结构施工要求的强制性条文,提高了装配式楼板构造和钢筋伸长率的要求。
在完成2008年版局部修订之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全面修订工作继续进行,于2009年5月形成了“征求意见稿”并发至全国勘察、设计、教学单位和抗震管理部门征求意见,其方式有三种:设计单位或抗震管理部门召开讨论会,形成书面意见;设计、勘察及研究人员直接用书面或电子邮件提出意见;以及有关刊物上发表论文。累计共收集到千余条次意见。同年8月,对所收集的意见进行分析、整理,修改了条文,开展了试设计工作。
与2001版规范相比,《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的条文数量有下列变动:
2001版规范共有13章54节11附录,共554条;其中,正文447条,附录107条。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共有14章59节12附录,共630条。其中,正文增加39条,占原条文的9%;附录增加37条,占36%。
原有各章修改的主要内容见前言。新增的内容是:大跨屋盖建筑、地下建筑、框排架厂房、钢支撑-混凝土框架和钢框架-混凝土筒体房屋,以及抗震性能化设计原则,并删去内框架房屋的有关内容。
2001规范2008年局部修订后共有58条强制性条文,本次修订减少了2条:设防标准直接引用《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对隔震设计的可行性论证,不再作为强制性要求。
2009年11月,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主持,召开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修订送审稿审查会。会议认为,修订送审稿继续保持2001版规范的基本规定是合适的,所增加的新内容总体上符合汶川地震后的要求和设计需要,反映了我国抗震科研的新成果和工程实践的经验,吸取了一些国外的先进经验,更加全面、更加细致、更加科学。新规范的颁布和实施将使我国的建筑抗震设计提高到新的水平。
本次修订,附录A依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及其第1、2号修改单进行了设计地震分组。目前,《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正在修订,今后,随着《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修订和施行,该附录将及时与之协调,进行修改。
2001规范的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2001规范的参编单位: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
冶金工业部建筑研究总院
建设部建筑设计院
机械工业部设计研究院
中国轻工国际工程设计院(中国轻工业北京设计院)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南建筑设计院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
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云南省设计院
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北京勘察设计研究院
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清华大学
同济大学
哈尔滨建筑大学
华中理工大学
重庆建筑大学
云南工业大学
华南建设学院(西院)
2001规范的主要起草人:徐正忠 王亚勇(以下按姓序笔画排列)
王迪民 王彦深 王骏孙 韦承基 叶燎原 刘惠珊 吕西林 孙平善 李国强 吴明舜 苏经宇 张前国 陈健 陈富生 沙安 欧进萍 周炳章周锡元 周雍年 周福霖 胡庆昌 袁金西 秦权 高小旺 容柏生 唐家祥 徐建 徐永基 钱稼茹 龚思礼 董津城 赖明 傅学怡 蔡益燕 樊小卿 潘凯云 戴国莹
本次修订过程中,2001规范的一些主要起草人如胡庆昌、徐正忠、龚思礼、张前国等作为此次修订的顾问专家,对规范修订的原则、指导思想及具体条文的技术规定等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