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场地使用要求及检验方法 第6部分:田径场地GB/T22517.6-2020 建标库

附录C  (规范性附录)冲击吸收的检测方法

C.1  检测仪器

    用探针式或红外温度测量器测量合成面层的温度。

    用冲击吸收测试仪检测场地冲击吸收的能力。

C.2  检测方法

    质量为20kg的重物自由下落到一个铁砧上,铁砧通过弹簧将力传向测力台底部,测力台通过球形底盘安装在地面。测力台由力量传感器组成,并能在冲击过程中记录下冲击返回力的最大值。将该最大值与在坚固地面上(如混凝土)所测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同时计算出合成表面冲击返回作用力的百分比。见图C.1。

    该装置应符合下述要求:

    a)下落重物的质量为(20±0.1)kg;

    b)铁砧带有坚硬的表面,一般直径约为100mm;

    c)弹簧弹性度为(2000±60)N/mm,直径为(69±1)mm,如果该弹簧的弹性度超过该范围,则有必要对采用该仪器得到的结果应用校正系数;

    d)导向管的直径为10mm,柱间距离比铁砧和弹簧要宽;

    e)测力台的直径为(70±0.1)mm,球形底盘半径为500mm;

    f)调节支撑物的位置垂直,测力台和支撑柱中心最小距离为20mm;

    g)提升与释放重物装置,可以让其从设定的高度跌落,且偏差不大于±0.25mm;

    h)电子力量记录装置装有放大器和记录放大器,以及过滤性很低的过滤器,并能在0.01s内记录单个冲击产生的力的最大值,精确度为0.5%;

    i)将该仪器垂直放置,重物下落至铁砧的高度为(55±0.25)mm,经过1次测试后,在(60±10)s内再进行第2次测试。经过冲击地面后,为了不让表面负重太久,在5s内应迅速从铁砧上提起重物;

    j)测试次数为4次,取后3次数值,分别按公式(C.1)计算冲击吸收值。

    式中:

          R——冲击吸收值;

          Fs——在合成表面上的测试读数;

          Fc——在混凝土表面上的测试读数。

    注:面层材料的冲击吸收取3次计算值的平均数。

C.3  检测环境和位置

C.3.1  检测环境

    检测时应保证合成面层温度在10℃~40℃之间,如果温度超过这一范围,则应停止测试。

    实验室测试Ⅰ类场地面层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冲击吸收时,应在(10±2)℃、(23±2)℃和(40±2)℃的温度环境中放置4h以上,并使用温度测量器测量并记录样品经受冲击吸收测试时的温度。

C.3.2  检测位置

    第1弯道(靠近直跑道终点)定为10m~100m、非终点直跑道定为110m~200m,后一弯道定为210m~300m、终点直跑道定为310m~400m。

    Ⅰ类场地的检测应在正常厚度的合成面层上每5002至少检测1次。整个场地至少应进行12次检测。测试位置如下:

    a)绕第1弯道的任何道次;

    b)测试部位的厚度整体上应接近跑道的平均厚度;

    c)非终点直跑道第2分道中央130m标记处;

    d)非终点直跑道第5分道中央160m标记处;

    e)非终点直跑道上的最薄处;

    f)绕后一弯道的任何道次;

    g)测试部位的厚度整体上应接近跑道的平均厚度;

    h)终点直跑道第1分道中央320m标记处;

    i)终点直跑道第4分道中央350m标记处;

    j)终点直跑道外道中央390m标记处;

    k)终点直跑道上的最薄处;

    l)半圆区的任意位置(跳高起跳区除外),两个弓形区分别进行检测;

    m)各助跑道(跳远/三级跳远、撑竿跳高、标枪)和障碍赛跑道的任意位置(加厚区除外);

    n)如果合成面层面积很大(如直跑道有10条或12条分道),则还应进行必要的附加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