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工程应用技术标准 [附条文说明] GB50608-2020 建标库

11.2  受弯承载力计算

11.2.1  复材-混凝土组合梁受弯承载力计算采用的假定依据如下:

    1  复材构件-混凝土之间的界面剪力连接件一旦发生破坏,构件的承载力和刚度都会大大降低,在设计中要尽量避免界面破坏。试验研究也证明,组合梁采用本标准第11.1.4条规定的界面连接构造,复材构件与混凝土翼板间没有脱离和滑移,能满足此假定。

    2  试验证明设计合理的复材-混凝土组合梁中的应变能够保证较好的线性,且依据平截面假定能较好预测结构的承载力。当界面处出现脱离和滑移时平截面假定会出现变化,但通常的设计中不允许复材-混凝土组合梁界面脱离和滑移,因此平截面的假定成立。

    3  组合梁复材构件的腹板部分距离梁截面中性轴较近,这部分提供的抗弯承载力计算分析占8%~12%,但腹板部分同时承担抗剪,为简化计算,通常偏于保守地不考虑其抗弯承载力贡献,这与复合材料箱梁理论简化计算所采用的“顶、底板承受弯矩产生的薄膜力,腹板承受剪力”的计算假定也是一致的。

    试验和计算分析都证明,混凝土翼板的受拉区混凝土在开裂前承担的应力很小,开裂后基本不再承力,翼板中的受压钢筋对组合梁的承载力提高作用也不明显,并且这些钢筋通常也是为防止混凝土开裂和构造要求而设置,为简化计算和偏于安全设计,也可忽略它们的作用。

    4  组合梁达到受弯承载力极限状态,混凝土翼板上边缘的混凝土压应变达到极限压应变,受压混凝土塑性特征充分表现,采用等效矩形应力图形反映混凝土翼板的受力情况,既体现了混凝土的塑性特征,又使计算分析简化。但这种简化仍保证混凝土受压区合力的大小和作用位置不变,并且采用抗压强度设计值作为平均应力进行计算是偏于安全的。

    5  组合梁达到受弯承载力极限状态时,复材构件仍处于弹性受力状态,截面上的正应变分布仍保持线性关系,可根据平截面假定确定截面上各点的正应变。因复材构件顶板和底板厚度较小,整体弯曲在顶板和底板厚度上造成的应变不均匀程度很小,故可近似认为顶板和底板应变沿其高度均匀分布,并按顶板和底板中心线上的应变简化计算。又因复材材料为弹脆性材料,复材构件一般由应变控制设计,故组合梁复材构件应采用最大应变强度理论控制构件任一点的正应变不超过材料的极限应变。在此限定内,梁内任一点的正应力σf可根据虑克定律表示成该点的弹性模量Ef与其正应变εf的乘积Efεf。复材构件顶板和底板极限正应变设计值εfd取为0.01,是根据本标准第4.2.4条、第4.2.6条和第11.1.9条规定分析计算确定。

11.2.2  组合梁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考虑了混凝土翼板厚度大于有效受压区高度和混凝土翼板厚度小于或等于有效受压区高度两种情况,同时考虑了防止复材构件各部分发生强度破坏。通常情况下,组合梁复材构件顶板和底板的轴向应变较大,此处采用复材构件顶板和底板在轴线方向上的最大平均应变进行控制。当构件中可能出现较大的横向应力时,应采用复合材料力学理论进行横向应力计算和强度校核。

11.2.3  组合梁截面中性轴位于混凝土翼板内时,因复材构件受拉,故不会因其截面单薄而失稳;中性轴位于复材构件顶板内时,因混凝土翼板帮助顶板受压而增大了组合梁的受压区高度,并且顶板离中性轴近而压应力小,故也不会使顶板受压失稳。因此,从优化设计角度考虑,组合梁的受压区高度宜设计在混凝土翼板内或复材构件顶板内。满足此条件的组合梁,梁的纵向稳定条件一般满足,故可不进行梁的纵向稳定验算。设计合理的组合梁应使复材尽量受拉,以达到较好的经济性。

11.2.4  组合板的设计计算假定与组合梁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