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附条文说明] GB50400-2016 建标库

4.2  系统选型

4.2.1  要实现本规范第4.1.1条所规定的雨水控制,可以通过第4.1.2条中规定的一种或两种系统形式实现,并且雨水控制及利用由两种系统组合而成时,各系统雨水控制及利用量的比例分配,又有多种选择。不管各利用系统如何组合,其总体的雨水控制及利用规模应达到第4.1.1条的要求。

    技术经济比较中各影响因素的定性描述如下:

    雨量:雨量充沛而且降雨时间分布较均匀的城市,搞雨水收集回用的效益相对较好。雨量太少的城市,则雨水收集回用的效益差。

    下垫面:卞垫面的类型有绿地、水面、路面、屋面等,绿地及路面雨水入渗、水面雨水收集回用来得经济,屋面雨水在室外绿地很少、渗透能力不够的情况下,则需要回用,否则可能达不到雨水控制及利用总量的控制目标。

    供用水条件:城市供水紧张、水价高,则雨水收集回用的效益提升。用水系统中若杂用水用量小,则雨水回用的规模就受到限制。

4.2.2  入渗和收集回用在实现控制雨水的同时,又把雨水资源化利用,具有双重功效,因此是雨水控制利用的首选措施。有些场所由于条件限制雨水入渗量和雨水回用量少,当设置了入渗系统和收集回用系统两种控制利用方式后,仍无法完成应控制雨水径流量的目标,达不到本规范第3.1.3条的需控制雨量要求,这时应该设置调蓄排放系统。调蓄排放系统能够削减雨水峰值流量,但不利用雨水,因此选择次序应排在入渗和收集回用系统之后。

4.2.3  硬化地面(含路面、广场、庭院地面等)、屋面隔阻雨水下渗,其径流系数都比自然地面的大,属于硬化面。水面上的降雨若流失,其径流系数也大于自然地面的,所以与地面和屋面并列,构成雨水控制利用的汇水对象。

    1  地面雨水优先采用入渗的原因如下:(1)绿地雨水入渗利用几乎不用附加额外投资,若收集回用则收集效率非常低,不经济;(2)路面雨水污染程度高,若收集回用则水质处理工艺较复杂,不经济,进行入渗可充分利用土壤的净化能力;(3)根据德国的雨水入渗规范,雨水入渗适用于居住区的屋面、道路和停车场等雨水;(4)入渗可保持土壤湿度,对改善环境有积极意义。小区中设有景观水体时,地面雨水流经草地、卵石沟等简单净化设施排入景观水体,是较常用的方式。水体中一般设有维持水质的处理设施,收集的雨水可直接进入水体,可不另设处理设施。

    2  屋面雨水的利用方式有三种选择:雨水入渗、收集回用、入渗和收集回用的组合。入渗和收集回用相组合是指一部分雨水入渗,一部分处理回用。组合方式的雨水收集有以下两种形式:

        (1)屋面的雨水收集系统设置一套,收集雨量全部进入雨水储罐或雨水蓄水池,多出的雨水经重力溢流进入雨水渗透设施;

        (2)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分开设置,分别与收集回用设施和雨水渗透设施相对应。第一种形式对收集回用设施的利用率较高,有条件时宜优先采用。

    当屋面收集雨水量多、回用系统用水量少时,选用收集回用和入渗相结合的利用方式。也有工程虽然雨水需用量大,但由于建筑物条件限制蓄水池建不大。在这些情况下,屋面收集来的雨水相对较多。这时可通过蓄水池溢流使多余雨水进入渗透设施。这种方式比把屋面雨水收集分设为两套系统、分别服务于入渗和回用来得划算,平时较小些的降雨都优先进入了蓄水池,供雨水管网使用,这相对扩大了平时雨水的回用量,并提升蓄水池、处理设备的利用率,使回用水的单方综合造价降低。

    3  景观水体的水面一般较大,降雨量大时,应考虑利用。水面上的雨水受下垫面的污染最小,水质较好,并且收集容易、成本低,无需另建收集设施,一般只需在水面之上、溢流水位之下预留一定空间即可。雨水用途可作为水体补水,也可用于绿地浇洒等。

4.2.4  对于一个具体项目,屋面雨水采用入渗还是收集回用,或是入渗与收集回用相组合,以及组合双方相互间的规模比例,比较科学的决策方法是通过对下列因素的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1  城市缺水,雨水收集回用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增大。

    2  渗水面积和渗透系数决定雨水入渗能力。雨水入渗能力大,则利于雨水入渗方式。屋面绿化是很好的渗透设施,有条件时应尽量采用。覆土层小于100mm的绿化屋面径流系数仍较大,收集的雨水需要回用或在室外空地入渗。

    3  净化雨水的需求量大且水质要求不高时,则利于收集回用方式。净化雨水的用途按本规范第4.2.6条确定。

    4  杂用水量和降雨量季节变化相吻合,是指杂用水在雨季用量大,非雨季用量小,比如空调冷却用水。二者相吻合时,雨水池等回用设施的周转率高。单方雨水的成本降低,有利于收集回用方式。

    5  经济性涉及自来水价、当地政府的雨水控制及利用优惠政策、项目建设条件等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项目不具备选择比较的条件。比如,绿地面积很小,屋面面积很大,土壤的入渗能力无法负担来自于屋面的雨水,这就只能进行收集回用。

    屋面雨水收集回用的主要优势是雨水的水质较好和集水效率高,收集回用的总成本低于城市调水供水的成本。所以,屋面雨水收集回用有技术经济上的合理性。

4.2.5  推荐屋面雨水优先选择收集回用方式的条件。

    1  当雨水充沛,且时间上分布均匀,则收集回用设施的利用率高,单方回用雨水的投资少,利于收集回用方式;

    2  见本规范第4.2.4条第4款说明;

    3  我国南方降雨量充沛,特别是年降雨量大于800mm地区,采用收集回用系统比较经济;

    4  屋面较大的工业和民用建筑收集雨水量大,因而回用雨水的单方造价低。同时,屋面大的公共建筑室外空地一般较少,可入渗的土壤面积少。故推荐采用收集回用方式。

4.2.6  循环冷却水系统包括工业和民用,工业用冷却补水的水质要求不高,水质处理简单,比较经济;民用空调冷却塔补水虽然水质要求高,但用水季节和雨季非常吻合且用量大,可提高蓄水池蓄水的周转率。

    雨水用于绿化和路面冲洗从水质角度考虑较为理想,但应考虑降雨后绿地或路面的浇洒用水量会减少,使雨水蓄水池里的水积压在池中,设计重现期内的后续(3日内或7日内)雨水进不来,导致减少雨水的利用量。

4.2.7  雨水收集回用和调蓄排放系统的汇水面上的雨水流入同一储存池,首先用于回用,节省自来水。当暴雨到来之前再排空未回用完的池水,这样可增加雨水的回用量。需要注意的是汇水面的雨水径流需要做初期雨水弃流。

4.2.8  雨水和中水原水分开处理不宜混合的主要原因如下:

    1  雨水的水量波动太大。降雨间隔的波动、降雨量的波动和中水原水的波动相比不是同一个数量级的。中水原水几乎是每天都有,围绕着年均日水量上下波动,高低峰水量的时间间隔为几小时。而雨水来水的时间间隔分布范围是几小时、几天,甚至几个月,雨量波动需要的调节容积比中水要大几倍甚至十多倍,且池内的雨水量时有时无。这对水处理设备的运行和水池的选址都带来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2  水质相差太大。中水原水的最重要污染指标是BOD5,而雨水污染物中BOD5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处理工艺的选择大不相同。

    另外,日本的资料《雨水控制及利用系统设计与实务》中雨水储存和处理也是和中水分开,见图2。

图2  雨水、中水结合的工艺流程图

    雨水控制利用和建筑中水需要同时设置的情况往往源自于:当地政府的规定、绿色建筑高星级要求、节水设计要求等。在降雨天,当雨水和中水原水的总量较多需要溢流时,应优先溢流中水原水,溢流的中水进入城市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