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结构加固材料安全性鉴定技术规范 [附条文说明] GB50728-2011 建标库

10.2  合成纤维改性混凝土和砂浆的安全性鉴定

10.2.1  为保证鉴定的可靠性,给出了各品种合成纤维的细观形态的识别标志和几何特征的控制要求,应指出的是:几何特征处于控制范围内的合成纤维,其应用效果较为显著。

10.2.2  表10.2.2所列的合成纤维安全性鉴定标准,是参照国内外有关规程和文献资料,经验证和调整后制定的。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于防止和减小混凝土(或砂浆)早期塑性收缩开裂而言,由于塑性阶段混凝土(或砂浆)基材的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极低,故对纤维力学性能要求不高,只要保证纤维间距不超过阻裂要求的临界值,且纤维分散均匀,与基材粘结良好,就能起到阻裂作用。但对硬化后混凝土的增韧要求而言,则需要纤维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高,才能在裂缝间起到配筋的阻裂作用,约束裂缝的开展。因此,要注意选用适宜的纤维品种。

10.2.3  考虑到纤维体积率太大时,可能影响所配制混凝土(或砂浆)的强度,故规定:只要能达到设计要求的阻裂、增韧作用,就应该采用较低的纤维体积率。

10.2.4  本条规定了采用合成纤维增韧的混凝土(或砂浆)的安全性鉴定要求。

     对本条需要说明的是:合成纤维混凝土(或砂浆)的弯曲韧性之所以用剩余弯拉强度(ARS)与其名义弯拉强度(MOR)之比的无量纲韧性指标RSI(%)表示,是因为有如下几点考虑:

     1  利用ASTM-C1399的方法,可以测出纤维混凝土(或砂浆)梁的荷载-挠度曲线的下降段;

     2  对试验机的要求,由必须采用闭环控制系统变为可用开环控制系统;

     3  评价体系不再关注很难测定的初裂点,而依靠剩余强度又可较真实地反映纤维对混凝土(或砂浆)的阻裂增韧作用;

     4  韧性指标采用剩余强度表示,与当前结构设计概念较易衔接;

     5  在峰值荷载后,剩余承载力的提高是纤维增韧程度的体现;

     6  试验方法简易,设备容易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