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法隧道施工及验收规范 [附条文说明] GB50446-2017 建标库

8.2  施工措施

8.2.1  由于覆土荷载减小,使开挖面压力允许范围缩小,在盾构掘进中,严格控制开挖面压力,特别注意使用的泥浆或添加剂的性能,尽量减小对地表的影响。在浅覆土层地段,由于盾尾空隙会立即影响到地面或地下建(构)筑物,需对壁后注浆进行严格管理以控制地层变形。

    当穿越水域浅覆土层施工时,采取保持开挖面稳定、防止泥浆或添加剂泄漏、喷出等措施。同时,还应采取防止隧道上浮和变形的相应措施。

8.2.2  小半径曲线地段施工时盾构转向幅度较大,因此要采取措施保证盾构顺利转向,并确保成型隧道质量。

    2  管片环位置、宽度和楔形量应满足小半径曲线拟合要求。

    3  使用超挖刀进行开挖时,超挖越大,小半径盾构掘进越容易,但是会引起隧道变形过大,采用相关措施控制超挖量。

    4  当壁后注浆时,根据超挖量,适当增加浆液注入量。

8.2.3  当大坡度地段施工时,分别针对上坡段和下坡段采取相应措施。

    2  由于盾构前部较重。自重向前方倾斜,因此盾构在上坡掘进时,需要加大下半部范围盾构千斤顶的推进能力。

8.2.5  当施工地段的地面存在建(构)筑物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对建(构)筑物的安全性造成影响。

    2  如果调整盾构掘进参数和注浆参数不能满足对地面建(构)筑物的保护要求时,可对建(构)筑物的基础或结构进行加固或托换。

8.2.6  隧道净间距小于0.7倍盾构直径的地段,通常称为小净距地段。小净距地段施工主要注意隧道间的相互影响。

    1  小净距隧道施工的相互影响,一般考虑下列四种影响:

        1)后续盾构的推进对既有隧道的挤压和松动效应;

        2)后续盾构的盾尾通过对既有隧道的松动效应;

        3)后续盾构的壁后注浆对既有隧道的挤压效应;

        4)先行盾构引起的地层松弛而造成或引起后续盾构的偏移等。

    伴随以上效应会发生管片变形、接头螺栓变形、断裂、漏水、地表下沉等现象。因此要采取相应措施,如加强变形监测等。

    4  盾构紧邻既有隧道施工时,当采取土体加固、洞内钢支撑等措施仍不能满足既有隧道变形控制要求时,可先施作暗挖隧道,然后盾构切削暗挖隧道的二衬素混凝土通过。

8.2.7  水域地段是指盾构施工穿越江、河、湖、海等地段。水域地段施工主要受地下水压高的影响。

    1  江河等水域地段地层情况复杂,需进行详细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还应考虑地质钻孔的位置与对施工的影响,防止冒浆和地层坍塌。

    5  通常河床下水量大、水压高且地质条件复杂,在水底地段更换刀具时,为防止涌水、坍塌,通常需要带压进仓更换刀具,其作业难度大、危险性高。因此在盾构长距离穿越水域地段施工时,盾构采用高可靠性的耐磨刀具和盾尾密封,尽量减少换刀和更换盾尾密封的次数和数量。施工中根据地质条件、隧道长度、采用的掘进刀具、掘进参数以及盾构掘进状况等预测刀具的磨损和盾尾密封的磨损情况,预先制定水底地段更换刀具和盾尾密封的计划和专项方案及防止涌水、坍塌的预案,做好包括换刀设备、设施、料具及应急抢险等在内的各项准备,并严格实施。

8.2.8  地质条件复杂地段,以及砂卵石和岩溶地段施工时地层情况复杂,视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必要时需提前对地层进行处理。

    1  不同的刀具其破岩(土)机理不同,相同的刀具对不同地层掘进效果差异大。在掘进前,针对盾构掘进通过的地层在隧道纵向和横断面的分布情况来确定刀具的组合布置方式和更换刀具的计划。如:对于全断面为岩石地层宜采用盘形滚刀破岩;全断面软土(岩)宜采用齿刀切削;断面内为岩、土且软硬不均互层的复合地层宜采用滚刀和齿刀进行混合安装布置。

    2  地层的软硬不均会对刀具产生非正常的磨损(如弦磨、偏磨等)甚至损坏。因此,在软硬不均地层的复合地层的盾构掘进中,通过对盾构掘进速度、刀具贯入度、参数和排出渣土等的变化状况的观察分析或采取开仓等方法加强对刀具磨损的检测,据此及时调整参数保护刀具或更换刀具,以较少的刀具消耗实现较高的掘进效率。换刀时应合理选择换刀点,并做好预加固处理,以适应前方地层的掘进。

    3  在盾构穿过软硬不均且复杂变化的复合地层时,根据地层强度情况、地下水状况、地表沉降控制要求等选择合适的掘进模式。当地层软弱、地下水丰富且地表沉降要求高时,采用土压平衡模式掘进;当地层较硬且稳定时,可采用敞开模式掘进;当地层软硬不均时,则可采用局部气压(半敞开模式)或土压平衡模式掘进。当采用土压平衡模式掘进时,盾构掘进技术要求、操作方法及掘进管理等与土压平衡盾构相同。在确保地表沉降控制前提下,可根据地层条件酌情选择敞开模式、局部气压(半敞开模式)和土压平衡模式,也可在掘进中进行模式转换。掘进模式转换视地质条件和工况环境等因素决定。在掘进模式转换过程中,特别是土压平衡和敞开模式相互转换时,采用局部气压(半敞开模式)逐步过渡,并在地层条件较好、稳定性较高的地层中完成掘进模式转换,有利于防止在掘进模式转换期间发生涌水、地层过大沉降或坍塌,从而确保施工安全。

    4  为保证渣土改良效果,需先进行渣土改良试验。

    9  先探明孤石的大小、强度及分布等情况,并根据现场条件制定合理的处理方法,优先采用地面预处理,不具备条件的采取洞内处理。对于长距离孤石地层盾构掘进,提前布局换刀点并做好预加固处理,避免刀具严重损伤造成被迫停机。采用地表钻孔爆破排除孤石应根据孤石大小、刀盘开口尺寸、螺旋输送机出渣能力等制定爆破方案。孤石洞内处理必须先对影响范围内的地层进行加固,达到加固要求后才能开仓作业。

    10  先探明岩溶、洞穴的发育情况,包括大小、形状及分布等,在盾构掘进前进行注浆处理,可采用抽芯钻孔和标贯钻孔检查注浆质量和岩溶、洞穴的充盈程度。盾构掘进中,加强出土量或泥浆量、同步注浆压力等参数的监控,发现异常时停止掘进。

8.2.9  施工地段中存在甲烷等有害气体,如处理不当将会引发安全事故。因此,需要采取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2  有害气体主要通过螺旋输送机、刀盘与盾壳接缝、盾尾间隙、管片接缝等处渗入隧道。施工中加强通风,通过稀释和排放,防止有害气体聚集、局部循环。特殊情况下,可以在开挖面钻孔或地表设置排气孔等,对有害气体进行提前抽排,以确保施工安全。

    3  配置必要的检测或监测设备,对有害气体进行监测、预警,必要时撤离作业人员。

    4  在存在瓦斯等易燃易爆气体地段施工时,通风、供电、供水、车辆等设备应满足防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