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十三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镇江聚焦“强富美高”,深化特色发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交通运输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子系统,也是发展的重要基础。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镇江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支撑。
《镇江“十三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根据《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江苏省“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等编制。规划阐明了“十三五”时期镇市江交通运输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是今后五年指导镇江市交通运输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发展回顾
(一)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镇江市交通运输行业认真贯彻《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省交通运输厅的有关要求,全力实施《镇江市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围绕规划主要目标,以结构调整和强化衔接为主攻方向,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加快转型升级为主线,大力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以服务经济社会建设为宗旨,全力提升行业管理和“三个文明”建设水平,强力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交通运输服务经济产业发展和公众出行的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为支撑和保障镇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基础设施规模稳步增长,综合交通运输格局加快形成
“十二五”期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50.4亿元,完成规划目标的122%。截至2015年,全市综合交通网络总里程达8189.79公里(其中公路7333公里、铁路259.6公里、内河航道597.19公里),较“十一五”末增长6.3%。
专栏1 “十二五”交通建设分方式投资完成情况
|
“十二五”规划投资(亿元) |
2011-2015年投资 (亿元) |
完成规划预计 (%) |
||
1 |
铁路 |
117.2 |
80.9 |
69 |
|
2 |
公路 |
238 |
300.7 |
126 |
|
3 |
水路 |
航道 |
25.3 |
25.5 |
101 |
沿江港口 |
46.37 |
47.94 |
103 |
||
内河港口 |
1.0 |
7.0 |
700 |
||
小计 |
72.67 |
80.44 |
111 |
||
4 |
场站枢纽 |
21.5 |
16.5 |
77 |
|
5 |
其他 |
1.1 |
78.9 |
7173 |
|
|
合计 |
450.47 |
550.4 |
122 |
铁路枢纽地位明显提升。“十二五”期间,我市铁路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沪宁城际、京沪高铁、宁杭高铁相继建成通车,连镇铁路全面开工,推进沪宁城际镇江站南北一体化改造、镇瑞道口改造工程。目前镇江境内4条国家干线铁路在市域内形成“三横一纵”格局,与上海都市圈、宁镇扬都市圈加速融合,阔步迈入高铁时代,实现“15分钟到南京、1个多小时到上海、4个多小时到北京”。铁路运营里程由“十一五”末177公里增长至259.6公里,是“十一五”末的1.5倍,现有高速铁路170公里,全省最长。
干线公路网络不断完善。“十二五”以来,泰州长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镇江新区至丹阳高速公路全面开工,G312镇江城区改线段工程快速推进,官塘桥路快速化改造、扬中三桥、五凤口高架相继建成。截至2015年底,镇江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82公里,比2010年增加30公里。S338镇江市区段、S241大泊至珥陵段、G104句容石狮至天王段、S338丹阳段、S238扬中本岛段、G104句容段、S231扬中段、S265镇荣公路一期等一批国省干线项目建成通车,全市普通国省道公路里程达到575公里。全面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完成农村公路提档升级935公里。
港口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十二五”期间,着力提升港口发展品质和内涵,建成长江亿吨大港,“一港七区”沿江港口布局基本形成。到2015年底,共有生产性泊位21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47个,专业化集装箱泊位7个),镇江港通过能力达1.44亿吨(其中沿江港口通过能力达1.32亿吨)。完成货物吞吐量1.4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40.7万TEU,集装箱吞吐能力达100万TEU,港口型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骨干航道建设成果显著。“十二五”期间,长江12.5米深水航道工程开工建设,苏南运河镇江段“四改三”和丹金溧漕河丹阳段“五改三”整治工程建成通航,省干线航道达标率达到100%,水运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地位进一步提升。
航空运输业发展加速突破。通用机场建设取得突破,华东地区最具代表性、标准化A类基地型通用机场——大路通用机场正式建成通航。镇江成为第七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唯一的航空产业基地,同时也成为全省首个国家级航空产业示范基地。镇江与周边禄口机场、奔牛机场建立了便捷的集疏运道路,实现了1小时左右快速直达,镇江城市候机楼与禄口机场的衔接与服务进一步优化,航空运输服务体系得到完善。
客运枢纽场站布局持续优化。“十二五”期间,依托沪宁城际和京沪高铁,同步建成了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等多种出行方式无缝衔接的镇江站和镇江南站两大综合客运枢纽。扬中和句容综合客运枢纽站也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满足句容市天王镇旅游经济发展,建成首个乡镇二级客运站。衔接外部交通和内部交通的新型客运枢纽的相继建成,促进客运场站功能日趋完善,枢纽承载能力不断提升。
2.公共客运体系全面完善,服务民生水平显著提高
“城际、城市、城乡、镇村”公共客运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总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高强度客运需求。2015年,全市完成综合客运量4924万人,客运周转量24亿人公里。
城际客运转型发展有序推进。市场资源整合成效明显,客运班线公司化改造加快推进,道路客运班线公司化率已达87%;大力开展旅游包车专项整治,全面清理挂靠车辆。客运组织方式不断优化,全面开通镇江至禄口机场、奔牛机场的机场班线,积极参与周边城市节点运输,优化丹阳至苏州、无锡线路。
城市公交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十二五”以来,主城区公交车从712辆增至1349辆,线路从61条增至118条,场站从25个增至78个,日均运量从25万人次增至41.53万人次,城市居民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23.5%,万人公交车拥有量达到17.39标台。积极推进大容量公共交通规划研究工作。大力推动镇江市公共交通现代化提升“六项工程”,市区范围内所有乡镇和洲岛地区的公交线路已实现无缝对接,实现了城乡公交一体化全覆盖。全面深化公交惠民措施,大力实施票价优惠工程,百姓出行成本下降,幸福感上升。句容在全省县级市中率先实行城市“半价公交”。全市域范围率先实现全省公交一卡通互联互通;率先开通毗邻公交,镇江至扬州、镇江至南京两条线路极大满足了宁镇扬城镇群众出行需求。稳步提升出租行业服务质量,积极妥善投放新增运力,“十二五”期间主城区出租车从1253辆增至1573辆,年运量达4058万人次。
农村客运均等化水平大幅提高。大力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率先实现镇村公交覆盖率100%、行政村客运班线通达率100%。全国、全省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工作现场会在句容召开。在全省率先开展镇村公交“回头看”,落实镇村公交服务质量规范,评选出8条文明示范线路。截至2015年底,全市开通镇村公交线路139条,投放车辆238辆,开通学生接送线路181条,有效缓解村镇农民出行难和学生接送难的问题。句容集中居住点通达率已达88.7%;丹阳镇村公交在省交通运输厅验收中获得好评;扬中实现城乡一体化智能公交全覆盖。
3.货运加快转型升级,物流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加快推进。大力推介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提升物流企业组织效率和营运水平。在多式联运方面,镇江大港、龙门等港区积极开展集装箱、大宗散货及件杂货物江海河联运、铁水联运、水陆换装等多种形式的联运服务。在甩挂运输方面,目前镇江市共有省部级甩挂运输试点项目4家、市级甩挂运输试点项目1家。示范企业的运营组织能力、运营效率及企业盈利水平明显提升,年业务承载量增长近一倍,车辆设施设备投入资金节约近40%,仓储成本降低近60%,对于引导全行业实施甩挂运输,提升行业集约化发展水平,降低社会物流总能耗,起到了最直接的积极示范效应。
运输装备供给能力极大增强。“十二五”以来,车船保持年均26%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全市经济增长速度。2015年底,厢式货车、集装箱车、罐式车辆、冷藏等专业运输车辆拥有量占比达到34.6%。大件运输、集装箱运输、冷藏保鲜运输等都取得了快速发展。加快推行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内河船舶专业化,大力发展干支直达、江海联运船舶,鼓励发展集装箱船、大型散货船,船舶结构进一步优化。
货运物流向品牌化方向发展。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实力的交通物流企业,主要包括以惠龙港为代表的集研发物流、金融服务和现货交易于一体的电商物流,以飓风物流为代表的供应链管理物流,以宝华物流为代表的国内最规范、最安全的危化品物流,以恒伟物流为代表的集农产品种植、运输、仓储、包装为一体的冷链物流等龙头企业。“江苏快货”品牌建设进一步推进,打造品牌线路34条,日发班次达到100余班,线路总里程近23000公里,覆盖全国大中城市36个,辐射上海、南京、广东、北京等重点商贸物流集中地区,促进了物流服务水平的提升。
4.智慧绿色平安交通发展全力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增强
公路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积极开展《镇江市国省干线“智慧公路”指标体系及规划》、《系杆拱桥梁安全监测与评估方法研究》、《江苏省干线公路冰雪灾害分级预警与处置研究》等系列项目研究。推广应用桥梁预应力智能张拉、抗车辙型彩色半硬层复合路面等“三新”技术。推进乳化沥青就地冷再生、沥青砼厂拌热再生、预应力智能张拉、温拌环氧沥青、LED照明节能技术、玻纤高聚物抗裂贴、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技术、公路交叉道口沥青路面车辙处治技术等新技术试点应用。
信息技术应用全面推广。“十二五”期间,率先应用水上ETC,开展船联网试点工作,内河航道辖区内9座岸标全部实现远程自动检测和报警。开发应用海事现场监管综合平台,实现全天候“智慧”监管。正式启动建设镇江电子口岸服务平台,建成港口经营管理信息系统。惠龙港惠龙e通电子商务平台作为全省物流电子平台标杆已正式上线运营。自主研发构建了集运调、结算、监管和报班为一体的站务信息化系统。96196交通运输服务热线建成覆盖全市、一站式、24小时运转的服务窗口。已经运行联网售票、手机购票、网站购票、电话订票等多种购票服务系统,开通长途班次微信查询和网上退票功能。全面推广智能公交,深入完善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公众信息发布系统、ERP管理系统。依托传统及新兴媒体拓展创新公众出行服务信息平台。
综合运输服务及绿色交通运输发展创新作为。“十二五”期间,镇江成为“全国综合交通运输服务”16个首批示范城市之一。镇江获批国家级绿色交通试点城市,48个项目成为国家级试点示范项目,碳汇林、生态航道等20个项目实施完成。G312改线段、镇丹高速等交通运输部首批“低碳公路”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国省干线公路环境整治和绿化“三年任务”,新增绿化3万余亩。国内首批内河纯LNG动力干散货船投入运营,全省率先完成首批49艘内河船舶防污改造工作,启动全市首个水上LNG加注站建设。在全省率先完成营运“黄标车”淘汰任务。大件运输、集装箱运输、冷藏保鲜运输等快速发展,特种专业车辆占比达35.9%。
交通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十二五”期间,立足苏南运河谏壁等通江口门实施了船舶报港制和重点船舶动态报告制,做好“亚信会”、“青奥会”等特殊时段的联动安保工作。积极开展水上“三项整治”及“打非治违”等专项活动。加强运输企业安全管理监督,督促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行业安全应急救援机制进一步完善,修订完成了行业安全管理制度和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紧急运输能力储备进一步增强。
5.交通法治建设扎实推进,行业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交通法治建设扎实推进。“十二五”期间,镇江市交通部门以“五项执法行动”为契机,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规范执法,着力加强法制建设。地方海事系统加强现场普法,同时积极开展严格执法推进年活动,取得了五个“进一步”的成效。市公路管理处312国道站制定出台了《312国道镇江段公路管理站督办工作制度》、《法制学习考试制度》,修订了《路政规范化管理等相关制度》。
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十二五”期间,全市交通运输系统大力加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公开招考、公开选拔中层副职,中层正职实行轮岗交流,定期组织全员集训。在辖市区开通从业人员诚信考核点,并开展了“青春情·交通梦”青年人才论坛等一系列特色活动,发掘培养了一大批青年人才。
行业文明和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十二五”期间,全市交通运输系统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保持公路、航道无“三乱”。深入开展“四项排查”、“领导接访”、“社会稳定评估”、“送温暖”、群团共建、96196热线服务等工作,及时化解各类矛盾,保持行业和谐稳定。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开展“考廉、思廉、查廉、醒廉、评廉”等一系列活动,保证了交通队伍廉洁性。“交通梦”、“畅•镇江”、“晨学三分钟”等党群工作亮点频现、反响良好,形成了推动交通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二)存在主要问题
“十二五”时期,全市交通运输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交通供给能力总体满足镇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但是,对照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群众高品质出行的新需求,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
交通区位优势和辐射能力有待加强。交通区位优势有待提升,随着周边城市高速公路、铁路的发展,镇江传统枢纽城市的优势相对减弱,镇江作为连接苏南苏北综合交通要道的地位有所下降。中心城区交通集聚力有待增强,对各个板块的辐射带动能力有待增强。
交通基础设施与现代化要求仍有差距。多种交通方式共存的综合运输体系在镇江已基本形成,但各运输方式的基础设施发展仍不够均衡,综合交通网络布局和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支撑和引领的作用有待增强。铁路布局不尽完善,既有铁路线主要沿沪宁城镇轴布设,线位走向较为集中,句容城区和扬中市存在铁路干线覆盖盲区。公路通行效率有待提升,公路等级结构不够合理,二级及以上公路的比重不高,农村公路单车道四级公路比重较高,干线公路城市化现象加剧。港口码头建设一定程度上存在结构性问题,码头存在同质化竞争,港口集疏运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内河港口仍存在分布不够合理、规模偏小、等级较低、设施相对落后等问题。
公众出行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道路客运转型发展压力持续加大,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逐渐成网,对道路客运班线的冲击较大;私家车的快速增长,以及高速公路法定节假日免收通行费政策,也分流了部分中短途客运量。城市公交服务能力和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低于苏南五市平均水平,城市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相对较低。
货运与物流业转型发展仍需加快。“以港为主”的优势不够突出,受不同运输方式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发展机制、港口市场格局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镇江港铁路、内河干线航道直达港区的优势未充分发挥。物流综合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物流系统各环节的服务能力需进一步提升,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联动发展不够。
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行业管理能力需要不断增强。资源环境承载对交通运输发展的刚性约束日趋明显,安全监管、资金筹措、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压力依然较大,“互联网+”、大数据等应用背景下的智慧交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基础设施养护管理现代化水平仍需提升,行业管理不够精细,应对资源、环保等刚性约束的有效举措仍然不足,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水平仍需提高。交通环境污染治理措施有待加强,交通文明意识有待提高和普及。
二、发展战略和机遇
“十三五”时期是江苏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阶段和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阶段。镇江交通运输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镇江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五个迈上新台阶”,坚持生态领先、特色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自觉依法行政,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镇江,发挥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行业,“十三五”镇江交通运输发展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奋发作为:
(一)策应经济社会发展新战略,要求交通发挥先行引导作用
“十三五”时期,“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苏南现代化等国家战略将会向纵深推进,这些战略明显具有全局性、整体性和连续性,对镇江的发展至关重要、影响深远。区域经济发展将呈现新的格局,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对交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镇江市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继续发挥交通运输对城镇空间布局优化的支撑和引导作用,进一步推动镇江更好更快地融入长三角核心区,加速与周边区域互联互通,发挥交通先行引导作用。
(二)推进宁镇扬同城化和市域一体化规划建设,要求交通运输发挥支撑和保障作用
“宁镇扬同城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对镇江交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随着市域一体化的推进,要求镇江不断提高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推进“镇村公交”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完善中心城区与各辖市的快速交通衔接,支撑和引导全市域空间的整体联动发展。省政府出台的《宁镇扬同城化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宁镇扬同城化格局全面形成。镇江地理区位优势明显,要紧抓本次同城化发展机遇,全面对接南京、扬州发展。要求镇江加强与南京、扬州交通相关基础设施衔接,加强区域交通一体化建设,优化沿江地区交通联系,形成以高速公路、轨道交通为主的区域快速交通系统。
(三)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交通注重综合发展、集约发展
在“新常态”下,交通运输要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供更便捷、更经济的运输服务,要求加快构建高效优质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提升港口等重要交通设施的综合服务能力,推广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先进的交通运输组织方式。此外,在“新常态”下,资金、土地、环境等资源因素制约更加趋紧,交通运输发展要更加注重投入的效率和效益,要充分注重综合发展、集约发展,必须尽快探索出一套保障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专栏2 镇江市客货运量预测表
年份 |
客运量(万人次) |
货运量(万吨) |
|||||
合计 |
公路 |
铁路 |
合计 |
公路 |
铁路 |
水路 |
|
2005 |
1771 |
1260 |
511 |
2622 |
1882 |
264 |
477 |
2006 |
1920 |
1396 |
524 |
2683 |
2037 |
134 |
512 |
2007 |
2136 |
1641 |
495 |
3207 |
2334 |
253 |
620 |
2008 |
2538 |
2131 |
407 |
3963 |
3080 |
190 |
692 |
2009 |
3053 |
2491 |
562 |
4610 |
3595 |
208 |
806 |
2010 |
3470 |
2864 |
606 |
5005 |
3906 |
199 |
900 |
2011 |
4105 |
3417 |
688 |
5929 |
4598 |
339 |
992 |
2012 |
4862 |
4064 |
798 |
6870 |
5459 |
292 |
1118 |
2013 |
5337 |
4418 |
919 |
7830 |
6290 |
286 |
1254 |
2014 |
5482 |
4461 |
1021 |
8431 |
6905 |
216 |
1310 |
2015 |
4924 |
3859 |
1065 |
8478 |
6815 |
185 |
1478 |
2020 |
5436 |
3811 |
1700 |
10976 |
9077 |
166 |
1713 |
“十二五”年均增速 |
5.2% |
3.8% |
11.6% |
9.5% |
10.6% |
-13.7% |
10.5% |
2016-2020 年均增速 |
2.00% |
-0.25% |
9.80% |
5.30% |
5.90% |
-2.10% |
3.00% |
(四)在全省交通率先现代化的进程中,要求交通积极践行和转变发展模式
交通运输部提出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积极支持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先行先试,为全国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积累经验。省级层面制定了《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规划纲要(2014-2020年)》。为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要求镇江确立现代交通发展理念,强化“六个交通”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水运、铁路等低能耗运输方式,提升水运、铁路在综合运输中的比重。以信息化、智能化为引领,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成果转化应用,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效率、更高水平、更优品质的运输服务。
(五)精致塑造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要求交通积极践行、推进绿色低碳交通发展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层面。2015年,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将绿色化与“新四化”并列成为“新五化”,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落实方案与路径。镇江市精致塑造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恰逢其时。镇江市既是国家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又是国家级低碳交通试点示范城市,也是江苏省唯一的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这就要求镇江积极推进绿色交通发展,坚持以提高能效、降低排放、保护生态为核心,形成节约环保的交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模式,实现交通运输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三、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生态领先、特色发展”的战略路径,牢牢把握精致塑造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目标,以“交通先行”为战略,以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核心,以加快交通运输现代化进程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着力在重大改革事项上取得突破,着力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和行业竞争力,着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着力构建行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镇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稳中奋进,引领发展。发挥交通运输对经济稳增长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在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上取得新成效。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理念,支持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重点工程。以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核心,增强交通供给能力,提升交通服务水平,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苏南现代化、宁镇扬同城化建设等战略实施提供交通运输支撑和保障,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紧密策应区域协调发展和全市域整体联动发展等战略部署,统筹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在区域间、城市间、城乡间、城市内的发展,合理布局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交通网络,合理配置和优化整合交通运输资源,注重发挥规划、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的作用,统筹规划、建设、养护、运输、管理,注重现代交通运输制度体系建设,推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融合,发挥各自的技术经济优势和交通网络整体效能。
民生优先,共享发展。坚持“行有所乘”交通基本公共服务理念,以便民、利民、惠民作为根本出发点,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更加注重公平与普惠。坚持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不断提升的交通运输需求、更好地服务和保障民生、推进城乡和区域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出发,完善城乡客运网络,加快运输服务体系构建,为实现区域快速发展、建设和谐镇江提供有力的支撑。
生态领先,绿色发展。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以打造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为目标,把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和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落实到交通运输各环节,努力实现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要牢牢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主动适应土地、资金、环境等资源性约束,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岸线、深水航道、空域等交通发展资源,推动镇江交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运输效率,建设与生态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体系。
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把改革创新作为综合交通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以处理好市场和政府关系为核心,以市场化改革为基本方向,全面深化交通运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创新、管理创新,努力破解深层次矛盾;着力推进依法行政,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到2020年,基本形成面向国际国内、东西交互、辐射江南江北、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建成长三角公铁水“三枢纽城市”,引导和支撑镇江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能力充分、结构合理、衔接顺畅。城乡居民出行更便捷、更公平,货运与现代物流业更具竞争力。信息化、智能化有效引领行业转型升级。交通运输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法治交通、安全发展和绿色发展深度融合于全过程各领域,改革与创新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1.综合交通网络
交通基础设施的规模及服务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布局结构、等级结构、功能结构不断优化合理。
——铁路干线运营里程达到339.6公里左右,快速铁路县级节点覆盖率达到80%;
——公路通车里程达7500公里。高速公路县级节点覆盖率达到100%,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乡镇节点覆盖率达到100%,主城区至辖市(区)快速路通达率达到100%,通公交农村公路双车道覆盖率达到90%,农村公路优良率达到80%;
——干线航道达标里程达169公里,干线航道通航保证率保持在99%以上。镇江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2亿吨,外贸吞吐量36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70万TEU。
2.客运服务
基本形成以一体化为显著特征,便捷多样、优质均等的客运出行服务,有效提升公众出行满意度。
——城际客运更加集约舒适多样化,长途客运接驳运输网络基本建立,道路客运班车公司化经营比例提高到90%;
——城市公共交通方式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基本确立,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26%,城市建成区内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95%,城区万人公共交通车辆保有量达到19标台;
——城乡客运一体化基本实现,镇村公交覆盖率保持100%。
3.货运与物流
货运与物流业转型发展取得重大进展,运输市场更加开放、更具活力、更加集约,综合运输能力明显增强。以港口航运为中心的基础物流体系不断完善,江海河转运、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得到广泛应用,城乡配送效率不断提高,现代化货运与物流服务体系逐步形成。
——集装箱多式联运年均增长率达5%,甩挂、滚装等集约化的运输组织方式得到广泛应用;
——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厢式、集装箱车及专用车占营运车辆比重稳步提高,内河运输船型标准化率进一步提高;
——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下降至14%。
4.科技信息化
积极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的充分融合,建成开放、兼容的现代交通运输信息网络,公众出行信息化、智能化服务、货运与物流信息化及政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
——客运联网售票服务覆盖率保持100%;
——普通国省干线公路重要节点监测覆盖率达到100%、内河干线航道船闸ETC覆盖率达到100%;
——与全省城市一卡通互联互通实现度达到100%;
——交通行政许可项目在线办理率达到95%。
5.绿色低碳
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理念贯穿交通运输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交通装备和交通运行对外部资源环境更加友好。
——营运车船单位周转量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8%;
——城市公共汽车节能环保车辆(包括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占比达到55%。
6.安全应急
交通安全程度明显提高,交通行为人的安全意识显著增强,营运车船的安全事故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交通事故救援的能力不断增强,营运车船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逐年下降。
——公路交通应急救援体系基本建立,公路一般灾害情况下应急救援1小时内到达,公路一般交通事件应急抢通时间维持在12小时以内;
——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系统覆盖全部水域,一般等级以上水上交通事故率下降,水上搜救成功率保持98%以上。
7.行业治理
全社会交通运输文明素质不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决策和依法管理的水平全面提高。
——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达到12%;
——实施交通运输综合执法,全面规范执法行为,行政执法机构标准化达标率达到90%;
——完善交通运输市场信用体系,客运市场运输企业诚信度达到98%,货运市场运输企业诚信度达到80%。
专栏3 镇江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
2015年 |
2020年 |
属性 |
||
综合交通网络 |
1 |
铁路运营里程(公里) |
259.6 |
339.6 |
引导性 |
2 |
公路通车里程(公里) |
7333 |
7500 |
引导性 |
|
3 |
干线航道达标里程(公里) |
164.8 |
169 |
引导性 |
|
4 |
港口吞吐能力(亿吨) |
1.44 |
2.0 |
引导性 |
|
5 |
农村公路优良路率(%) |
|
≥80 |
引导性 |
|
6 |
干线航道通航保障率(%) |
99 |
≥99 |
引导性 |
|
客运服务 |
7 |
道路客运班车公司化率(%) |
85 |
90 |
引导性 |
8 |
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 |
23.5 |
26 |
约束性 |
|
9 |
城市建成区内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 |
89.8 |
95 |
约束性 |
|
10 |
城区万人公共交通车辆保有量(标台) |
17.39 |
19 |
约束性 |
|
货运与物流 |
11 |
集装箱多式联运年均增长率(%) |
/ |
≥5 |
引导性 |
12 |
厢式、集装箱车及专用车占营运车辆比重(%) |
35.6 |
38 |
引导性 |
|
13 |
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 |
15.8 |
14 |
引导性 |
|
科技信息 化 |
14 |
客运联网售票服务覆盖率(%) |
100 |
100 |
引导性 |
15 |
内河干线航道船闸ETC覆盖率(%) |
100 |
100 |
引导性 |
|
16 |
与全省城市一卡通互联互通实现度(%) |
25 |
100 |
引导性 |
|
17 |
交通行政许可项目在线办理率(%) |
70 |
95 |
引导性 |
|
绿色低碳 |
18 |
营运车船单位周转量能源消耗较2015年下降(%) |
/ |
≥8 |
约束性 |
19 |
营运车船单位周转量碳排放较2015年下降(%) |
/ |
≥8 |
约束性 |
|
20 |
清洁能源及新能源公交车占比(%) |
20.7 |
55 |
约束性 |
|
安全应急 |
21 |
营运车船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下降率(%) |
/ |
≥10 |
约束性 |
22 |
水上搜救成功率(%) |
≥98 |
≥98 |
约束性 |
|
23 |
公路应急响应启动时间(小时) |
1.5 |
1 |
约束性 |
|
行业治理 |
24 |
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 |
7.3 |
12 |
引导性 |
25 |
客运市场运输企业诚信度(%) |
96 |
98 |
引导性 |
|
26 |
货运市场运输企业诚信度(%) |
66 |
80 |
引导性 |
|
27 |
行政执法机构标准化率(%) |
33 |
90 |
引导性 |
四、“十三五”发展战略布局
“十三五”时期,是镇江市交通运输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期,是服务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也是助力“强富美高”新镇江的机遇期,将按照“一个中心、两个围绕、三个关键、四个突破、五个转变”的总体思路进行战略谋划。
1.一个中心
以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进程为中心。
2.两个围绕
“十三五”围绕两个方面进行战略谋划综合交通发展。
一是围绕“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宁镇扬同城化等国家和省重大经济发展战略。
二是围绕镇江市“两横两纵、一城四区”的全市域一体化生产力布局框架。
3.三个关键
以“立体式网络”、“现代化服务”、“智慧型管理”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三个关键点。
一是满足国家和省重大战略要求,加快构建互联互通的立体式综合交通网络。
二是围绕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化运输服务,实现运输业发展提质增效。
三是以智能化信息化作为交通运输迈上新台阶的战略制高点,通过“互联网+便捷交通”、“互联网+高效物流”发展智慧交通,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在综合交通运输领域的推广应用。
4.四个突破
围绕镇江市交通运输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瓶颈制约,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突破。
一是实现长三角公铁水“三枢纽城市”的突破。紧抓全省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战略机遇,积极推进长三角区域交通枢纽城市的建设,巩固提升镇江传统交通区位优势。同时,重视综合交通枢纽站点的位势升级和功能拓展,强化围绕大型客货运输枢纽及站场的综合开发,探索打造高效、便捷、现代、综合的“城市综合体”和“产业综合区”。
二是实现区域交通“同城化”的突破。对于南京、扬州等距离较近且经济联系紧密的地区,重点考虑以通勤化、同城化为核心的一体化。对于上海等距离相对较远且经济联系比较紧密的地区,更多地考虑直通化和服务便利化。
三是实现国际化货物多式联运的突破。以江海河联动、港产城融合为核心,强化各类运输资源的高效整合,构建高效便捷、通达国际的江海河联运系统,强化运输服务功能拓展,加强与金融、通关、电商、信息服务等融合发展,提升一体化、一站式、一条龙的综合运输服务能力与水平。
四是实现国家级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示范城市建设的突破。应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积极构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高效能、高效益”的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支撑和推动美丽生态低碳新镇江建设,全力打造全国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城市的示范样板。
5.五个转变
顺应交通运输现代化的发展要求,紧扣问题导向、发展导向、统筹导向,努力实现交通运输发展的五大转变。
一是在投资方向上,由引导城市扩张为主,向引导经济增长及土地开发转变,在支撑生产力布局、提升城市集聚力上求突破。
二是在发展方式上,由投资引导、规模扩张为主,向投资、服务、养护、监管等协调并重转变,在补齐短板和提升综合运输服务、加强治理能力上求突破。
三是在管理手段上,由依赖行政审批、政策调控为主,向制订规范、规则转变,在规划引导、顶层设计、规则制定上求突破。
四是在综合布局上,由注重密度、结构为主,向注重打造区位优势、立足城市定位转变,在交通通道、互联互通、打造枢纽、五位一体协调发展上求突破。
五是在发展动力上,从主要依赖要素投入为主,向依靠深化改革、科技创新和人的素质提升转变,在综合执法改革、质量和安全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上求突破。
“十三五”期间,按照“一个中心、两个围绕、三个关键点、四个突破、五个转变”的总体思路,重点推动四个方面的布局。
1.打造开放互通的综合交通大通道
策应国家和省重大经济发展战略,畅通沿江和中轴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镇江既是长江经济带的主要承载地区,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辐射地区,作为国家两大战略联动发展的重点区域,必须进一步完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发挥交通先行引导作用。
进一步提升沿江综合交通大通道能力。全面完成长江12.5米深水航道延伸至南京工程,重点打造长江和京杭运河“十字”黄金水道交汇点,加快推进、力争建成南沿江城际铁路,深度融入全省沿江发展带,对接“一带一路”重大战略。
加快江苏中轴综合交通大通道建设。推动跨江南北径向联系,打造南北向铁路“十字”交汇点及沪蓉、京沪高速公路“十字”交汇点,建成连淮扬镇铁路、镇江长江大桥及镇江新区至丹阳高速公路项目。
2.打造一体化的综合交通大网络
积极支撑引领镇江“两横两纵、一城四区”的生产力布局,着力构建一体化的综合交通网络。
沿江发展带。以长江12.5米深水航道工程实施为契机,推进沿江深水化、专业化公用码头泊位建设,实现5万吨级船舶全天候直达镇江,10万吨级船舶减载或乘潮直达镇江;通过港口间的分工合作、设施更新,对中小型码头进行整合,同时积极推进“一城一港”体制改革,有效遏制同质化无序竞争;完善沿江港口集疏运系统,实现公铁水等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协调。推进镇江与扬州同城化发展,加快城市跨江通道规划建设。
沿沪宁线发展带。建成G312镇江城区改线南移工程,构建“一城四区”横向的快速联系,支撑中心城区空间向南拓展;强化丹阳北站与丹阳城区的快速交通联系,拓宽丹阳城区发展空间;着力打造句容边城、丹徒上党、丹阳北站等公路交汇、公铁交汇节点。
沿路(扬马线)发展带。为实现宁镇扬一体化、同城化发展,积极推动扬马城际轨道规划,加快S243镇江至句容段快速化改造。
沿运河发展带。以苏南运河为轴线,以苏南运河、丹金溧漕河全面升级为契机,强化内河港口和物流中心布局;充分利用苏南运河资源,以沿江带动沿河,推进江河转运泊位建设,争取打造全省江河联运示范区;推进沿运河两侧城市景观道路建设,打通沿河断头路。
中心城区。围绕增强主城区对周边片区的辐射带动力和支撑城市空间向南拓展,积极推进“一横一纵一环三射”快速路网建设,重点推进G312市区段、沪宁高速镇江支线、丁卯桥路等快速化改造;积极创建省级公交示范城市,逐步建立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的交通发展模式,力争规划建设镇江城市地铁1号线和2号线,探索有轨电车等绿色环保交通方式在生态新城的应用;以镇江东站综合客运枢纽建设为核心,带动中心城区南部地区的开发,打通镇江东站与主城区、丹阳城区、生态新城等节点的快速联系通道。
东部片区。围绕打造跨江新城,重点构建镇江东部地区公铁水三合一的综合交通枢纽,强化新区、扬中和丹阳滨江城镇之间快速联系,逐步构建以轨道交通、快速干道为骨架的三区融合的路网体系。依托连淮扬镇铁路建设,探索打造镇江新区站集铁路、公路、城市公交、城市候机楼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客运枢纽,规划研究镇江新区站至扬中的城际轨道。优化东部片区公交线网。同时,推动跨江融合发展,加强丹阳滨江城镇与扬中交通联系,力争实现完成S358延伸至扬中,推动扬中长旺至镇江新区姚桥的跨夹江通道规划研究,推动规划西来桥与界牌跨小夹江通道。
西部片区。突出镇江高新区、高资、下蜀、宝华等节点之间联系,发挥宁镇扬同城化交汇区的优势,推进G312镇江至南京段快速化改造方案研究,积极做好与南京G312快速化方案对接;近期探索利用京沪铁路、沪宁城际等既有铁路干线网资源,开行城际通勤列车,结合镇江国家级高新区发展,规划南京仙林经高资至镇江城际轨道,满足南京与镇江同城化发展需求,同步共享南京的资源优势,提升镇江高新区的辐射吸引力。
东南片区。重点打造与镇江中心城区的快速对接通道,加快推进镇丹快速通道建设,促进镇江生态新城、丹阳练湖新城与丹阳城区的整体协同发展。
西南片区。围绕打造以生态休闲为特征的现代化宜居区和宁镇扬同城化先行区,重点推进宁句城际轨道的建设,优化公路网结构,推动县道达标升级,积极支持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满足句容片区生态旅游发展要求,加快集生态、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农村公路建设。
3.打造更加惠民的交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深化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推进枢纽站、首末站、停保场及港湾式停靠站等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车辆的进场率,确保场站设施用地供应,着力提升城市公交发展品质。
提高城乡配送服务水平。结合目前镇江物流基地布局,规划建设城市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农村物流站点三级城乡物流配送体系,积极培育省级农村物流示范点;加快村邮站建设,实现村村通快递。
4.打造高效能的交通行业治理体系
以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和法治交通建设为重点,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大力提升交通智能化水平。加快建成适应现代交通发展要求,具有全国领先和示范意义的镇江智慧交通。
推动绿色交通发展。紧扣镇江市生态领先、特色发展战略,落实部级绿色交通示范城市建设。
健全完善“平安交通”体系。提高交通设施安全性能,实施公路安防工程,实现乡道及以上行政等级农村公路100%达到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标准,加快公路水路交通安全畅通和应急处置系统建设。
深化交通改革和法治建设。围绕“建设更高水平法治镇江”目标,重点推进和完善交通综合执法和“大交通”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港口一体化管理体系。
紧紧围绕国、省重大战略和镇江生产力布局,按照构建“立体式、现代化、智慧型”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目标要求,“十三五”期间重点实施“十大支撑工程”。
围绕“客运高速化、市域轨道化、路网系统化”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铁路建设。
加快建设铁路干线网络。按照建成铁路枢纽城市为目标,规划建设“四横一纵一联”干线铁路网。加快融入沿江发展带,推动南沿江城际铁路的建设;构建苏皖赣联系通道,建成连淮扬镇铁路,加快推进镇宣铁路建设。
专栏4 铁路干线网络布局
规划形成“四横一纵一联”干线铁路网: 四横:京沪铁路、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高铁、南沿江城际铁路; 一纵:连淮扬镇铁路、镇宣铁路; 一联:宁杭高铁。 |
加快都市圈轨道交通建设。积极推动宁句城际轨道、宁镇城际轨道建设,沟通镇江、南京等地区的快速联系,便于南京都市圈的出行需要。在都市圈轨道交通建设标准、建设模式、建设主体方面探索具有镇江特色的发展模式。
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为实现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多元化,达到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要求,适时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深化现代有轨电车规划研究。
稳步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围绕市域高速公路“联网成环”的目标,全面推进高速公路、过江大桥及新增高速公路互通建设。建设镇江新区至丹阳高速公路,北接泰州大桥,南连沪宁高速。建设镇江长江大桥及南北接线高速公路,缓解跨江交通压力。至2020年,形成“两横三纵一联”的高速公路网络构架,总里程突破220公里。
专栏5 高速公路网络布局
规划形成“两横三纵一联”的高速公路网络布局: 两横:沪宁高速公路、常合高速公路; 三纵:扬溧高速公路、江宜高速公路、泰镇高速公路; 一联:宁杭高速公路。 |
加快完善干线公路网络布局。围绕“国省干线加密、快速公路成网、路网互联互通”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公路建设。积极推进干线公路快速化(城市化)改造,实现半小时到达辖市区,提升中心城市交通集聚力和辐射力,实施G312城区段改线工程、S243、S357、S238等项目。提升普通国省道公路对小城镇建设的支撑力度,改善小城镇对外交通服务水平,提升S265、S122等道路技术等级。到2020年,基本完成“一横一纵一环三射”快速路网骨架构建,实现“县县通国道、镇镇通省道、市县通快速”,规划完成普通国省道新改建122公里。此外,积极推进S462、S266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
加快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开展“四好”农路建设,加快推进双车道四级公路改造,提升通镇村公交道路服务水平,同步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结合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积极推进农村公路延伸工程,拓展农村公路的服务范围,向新型农村经济结点延伸,特别是加快连接乡村旅游节点的生态公路建设。规划“十三五”期间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500公里,改造危桥50座左右,全面提升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和效率。
快速推进港口公路集疏运工程。拓宽改造镇澄路,建设扬中港区长旺作业区疏港公路、扬中港区八桥作业区疏港公路、扬中港区西来桥作业区疏港公路等,使高速公路无缝衔接核心港区,干线公路连通所有港区,高等级公路连接主要作业区和产业园区,加强沿江、沿河主要港区之间的横向联系。
实施江海河联动,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提升镇江港“通江达海、干支相连、承东启西、辐射南北”的能力,推动镇江跻身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重要枢纽节点城市。
1.完善高等级航道网络
按照江河通达的发展思路,实现长江“黄金水道”及京杭运河等骨干航道功能延伸,满足生产力布局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实现长江干线航道深水化。巩固深水航道建设成果,加快实施长江深水航道通达工程,助推长江经济带通道能力提升。完成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工程,实现5万吨级船舶全天候直达镇江,10万吨级船舶减载或乘潮直达镇江,促进镇江港江海无缝衔接和海港化发展。
促进骨干航道成网。完成苏南运河“四改三”和丹金溧漕河“五改三”航道整治扫尾,内河货船通过能力提升至1000吨级,适应货运量不断增长和船舶大型化需要。在苏南运河升级完成的基础上,对谏壁三线船闸工程进行前期研究。
推进区域性航道构建。优化区域航道网络等级结构,发挥通江航道通航、建港条件较好的优势,以沿江港口集疏运航道为定位,力争整治疏浚大道河、九曲河等,通过内河航道将沿江港口向内陆腹地延伸。
专栏6 航道网络布局
规划包括国家水运主通道、内河骨干航道、内河主要航道三个层次: 国家水运主通道:长江(扬中夹江); 内河骨干航道:苏南运河、丹金溧漕河、九曲河; 内河主要航道:香草河、高资河、大道河等。 |
2.提升港口设施能力
以提升港口码头等级和专业化水平为方向,坚持加强整合、有序建设和强化监管相结合,提高港口设施集约、深水、专业化水平。
调整沿江港口空间结构。明确各港区的功能分工和定位,推动现有码头的升级改造,鼓励货主码头开展公用化服务,有效遏制同质化无序竞争。把握长江12.5米深水航道工程实施契机,推进沿江深水化、专业化公用码头泊位建设。以联合国贸易会议第三、四代港口模型为标准,加快扬中、高桥、新民洲等新港区开发建设步伐;通过土地置换扩展后方陆域、建立岸线准入与退出机制、整治非法浮吊等方式,整合提升高资、龙门、谏壁、大港等老港区规模能力。结合长三角主要货类运输格局新变化,重点推进高资华电句容煤炭等储运码头建设,提升储运中转能力。积极适应新能源产业发展需要,实施LNG加注母站及船舶应用LNG综合示范项目,加快绿色水运建设步伐。结合扬中夹江的开发利用,加快沿岸港口码头的布局规划。
专栏7 镇江港总体布局
镇江港规划形成高资、龙门、谏壁、大港、扬中、高桥、新民洲港区等七个港区。 |
实施江海河联运畅通。充分利用苏南运河内河主动脉资源,研究谏壁等港区与内河港池共用堆场的江河转运泊位建设可行性,争取打造全省江河联运示范区。以大港公共码头为节点,争取新辟镇江至日本、韩国、东南亚等近洋航线和青岛、宁波、舟山、北部湾等内支线,加密镇江至上海、太仓、重庆等长江航线,推进长江港口至苏南、苏北运河中转,增加集散联运功能。以江海河联运为纽带,构建沿江港口与内河港口紧密衔接、支撑互补的航运体系。
优化内河港口规模布局。以苏南运河为轴线,重点打造丹徒、丹阳、陵口等规模化的内河港口作业区,加快形成一批影响较大的临港产业区和综合物流中心,将港口腹地沿苏南运河向苏南、苏北纵深地带拓展延伸。逐步发展丹阳作业区产成品集装箱转运,吸引区域生成集装箱由公路向内河水运转移,力争打造成功能多样的苏南驳运快线北线始发港。
3.大力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
促进现代港口物流发展。利用综合保税、出口加工、物流大厦等基础条件,加快建设大港综合物流集聚区,推动大宗件杂货、工业生产资料、生活消费品等多个物流中心的建设,努力打造镇江港物流总部基地。培育惠龙易通综合物流园、谏壁中储粮粮食物流园等8个特色港口物流园,培育镇江港务集团、索普集团、中林集团等15个特色多式联运港口物流企业。
促进临港产业升级。推进港产深度融合,打造沿江经济带,围绕镇江新区、镇江高新区、京口新民洲、扬中、丹阳、句容下蜀、金港产业园等11个产业园,助推形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产业基地。实施前港后园,在沿河区域的丹阳、京口打造7个产业园,推动形成沿河产业带。立足大江风貌和生态资源,打造沿江沿河风光带,促进世业洲旅游度假区、金山湖旅游度假区、扬中雷公岛旅游度假区等度假区和江心洲农业观光区建设,推动丹阳城区、丹徒辛丰运河古镇风光带建设。推进长江游轮、国际邮轮旅游产业发展,力争建设长江游轮、国际邮轮停靠港。
推进港城联动发展。统筹大港港区、高桥港区、丹阳北部地区等东部3个区域的港口岸线资源,依托镇江新区,带动全市生产力布局在东部片区的跨江融合发展,力争将大港片区打造成国际海港城。统筹句容下蜀片区、高资、龙门港区港口岸线资源,依托镇江高新区和丹徒经济开发区,推进全市生产力布局在西部片区整体联动发展,力争将西部片区打造成现代工业港城。以扬中长江岸线资源开发利用、重大港口项目落地为契机,促进扬中临港城镇功能配套建设,推动扬中南部新城建设和发展。结合谏壁城镇功能调整,推进谏壁港区与金港产业园和京口工业园区融合发展;以新民洲港口功能调整为契机,加快新民洲产业园跨越发展,力争将新民洲打造成国际贸易港城。有序推动镇江内河港京口、辛丰、丹阳、陵口等内河重点作业区的建设,带动临港城镇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十三五”期间,镇江通用航空将以完善通用航空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为抓手,全面推动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全面推动航空特色服务业发展,从无到有、以点带面,全面实现镇江通用航空发展新突破。
进一步完善通用航空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围绕“布局合理、规模适度、支撑有力”的航空发展总体要求,推动和完善3个A类通用机场建设,即镇江大路通用机场2200米跑道二期工程和1400米大路通用机场水上跑道建设,规划建设丹阳市通用机场、句容市通用机场。推动扬中市通用机场、丹徒区通用机场、润州区通用机场3个B类通用机场规划研究。推动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丹阳市人民医院、句容市人民医院、句容市茅山风景区、宝华山风景区、扬中市第一人民医院、扬中市雷公岛等临时起降点规划布局。
助推通用航空产业发展。镇江作为全国重要航空产业基地,将对一大批航空制造业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大力推动通用航空整机及零部件、航空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同时积极发展航空特色服务产业,将重点发展航空配套、特色服务、科学教育等航空服务产业。充分利用全国首批“国家航空飞行训练营地”优势,加快设立镇江世业洲、镇江金山湖、镇江大路通用机场三个训练营地,开展航空飞行训练、航空观光旅游、航空飞行体验服务。
完善通用航空综合运输体系建设。重点突出通用航空基础设施建设与铁路、港口、公路、航道、城市公交枢纽等综合运输方式的统筹衔接,满足人民群众现代化出行需要。同时,将进一步拓展和提升城市候机楼建设与管理,探索候机楼安检、行李托运等服务,加密至禄口机场、常州机场的专线班次,协商开通上海虹桥、浦东国际机场候机服务,切实方便人民群众航空出行。
(五)综合运输服务工程
出台《镇江市创建全国综合运输示范城市实施意见》,到2020年,形成基础设施一体化、信息服务一站化、联程联运一票化、运输服务一张卡、协调指挥一中心、咨询建议一号通的“六个一”格局。
1.推进综合枢纽建设
围绕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物换装“无缝衔接”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综合客货运枢纽功能,完善强化城市换乘体系,建设一体化的枢纽设施,提高客货节点运输效率。
加快铁路客运枢纽体系建设。着力强化铁路客运枢纽建设,逐步形成“三主三辅多点、等级分明、功能齐全”的铁路客运枢纽体系。加快推进镇江站综合客运枢纽南北一体化、镇江南站综合客运枢纽、丹阳综合客运枢纽等项目,打造方便、快捷、零距离换乘的综合客运枢纽体系。加强铁路站与城市轨道、城市快速路的衔接,完善辐射周边县市、城镇的集疏运体系;增强铁路站与长途公路客运站、城市公交枢纽站的接驳,构建多种运输方式配套的综合客运枢纽。
专栏8 铁路客运枢纽体系
类别 |
名称 |
建设性质 |
功能 |
综合性铁路 客运枢纽 |
镇江站 |
改建 |
服务市域和中心城区 |
镇江南站 |
改建 |
服务市域和中心城区 |
|
镇江东站 |
新建 |
服务市域和中心城区 |
|
地区性铁路 客运枢纽 |
镇江新区站 |
新建 |
服务本地区客流 |
丹阳站 |
新建 |
服务本地区客流 |
|
句容南站 |
新建 |
服务本地区客流 |
|
区域性铁路 客运枢纽 |
宝华山站 |
已建 |
辐射周边县市、城镇 |
高资站 |
已建 |
辐射周边县市、城镇 |
|
丹阳北站 |
已建 |
辐射周边县市、城镇 |
|
句容西站 |
已建 |
辐射周边县市、城镇 |
加强道路客运枢纽建设。应对道路客运功能优化调整需求,构建便捷化的道路客运网络节点体系,重点加强综合客运枢纽配套公路客运站建设。“十三五”期间,规划镇江新区汽车客运站、丹徒汽车客运站、丹阳综合客运枢纽汽车客运站。加强城市换乘中心、县城客运站和乡镇公交站点建设,形成城际与城乡客运无缝衔接的出行换乘体系。
专栏9 公路客运枢纽体系
区域 |
名称 |
等级 |
建设性质 |
功能 |
镇江市区 |
公路客运中心站 |
一级 |
已建 |
综合性枢纽 |
南徐客运站 |
一级 |
已建 |
综合性枢纽 |
|
新南门客运站 |
一级 |
已建 |
衔接性枢纽 |
|
镇江新区客运站 |
二级 |
规划新建 |
衔接性枢纽 |
|
丹徒客运站 |
一级 |
规划新建 |
综合性枢纽 |
|
丹阳市 |
丹阳综合客运枢纽汽车客运站 |
一级 |
新建 |
综合性枢纽 |
丹阳客运中心站 |
二级 |
已建 |
区域性枢纽 |
|
句容市 |
句容汽车客运站 |
一级 |
已建 |
区域性枢纽 |
南部中心站 |
二级 |
已建 |
区域性枢纽 |
|
扬中市 |
新汽车客运站 |
一级 |
已建 |
区域性枢纽 |
完善货运物流枢纽布局。构建“物流园区+物流中心+若干物流配送节点”的货运物流体系。以主要港口、铁路、机场、公路货运枢纽及大型工商业集聚区为依托,扶持发展镇江惠龙港国际物流园区;以制造业集聚区和商贸集中区为依托,扶持发展丹阳城南物流中心、江苏省丹阳飓风物流中心(一期)、镇江盐商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农产品冷冻仓储物流园三大物流中心,积极推动铁路东站货场拆建及铁路物流项目的建设,将新货场打造为“仓储配送、物流增值、市场会展、海关监管”的现代化物流中心;以重要公路、城市社区、交易批发市场、乡镇交通枢纽为依托,布局若干物流配送节点。
2.公众出行服务
(1)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城际客运
构建多层次的城际客运服务体系。全面融入长三角、宁镇扬等城市群,结合连淮扬镇、南沿江城际等铁路建设,积极争取增开铁路班列,加强铁路干线和城际铁路的服务融合,加强镇江中心城区与周边城市、重要城镇和交通枢纽之间的联系。积极推进与南京、常州等地区快速化、通勤化、公交化联系,探索开通城际通勤班线,促进都市圈融合发展。
引导客运市场集约化发展。优化道路客运市场资源配置,继续加强省、市、县际班线公司化经营改造力度,整合客运线路资源,对重复率高、经营矛盾大的客运班线进行优化调整,大力提高客运车辆公司化经营比例。合理控制新增客运班线,对实载率低于70%的客运班线原则上不予新增运力。提高长途客运舒适性,逐步提高中、高级客车比重,空调客车的比重达到90%以上。
优化客运网络布局和运输组织。适应城镇体系发展与交通格局变化,以重要场站、高速公路服务区为依托,完善配客站点网络,完成丹阳、扬中和句容共12个配载点的建设,服务于综合运输集疏运网络、节点运输和班车配载,对接三级公交网络,实现“长途客运节点化、中途客运快速化、短途客运公交化”。
积极创新客运服务。积极引导道路客运企业创新经营理念和服务方式,增开往南京禄口、常州奔牛机场班线班次。打造旅游客运精品服务网络,结合区域旅游运输需求,开通旅游直通车线路,支持发展旅游公交支线。推进建设“空巴通联盟”平台,逐步形成集旅游出行、金融方案、法律安全咨询的一体化定制服务。积极推进联程联运,实现城市公交、出租车、公共自行车、班车客运、铁路运输以及规划建设的地铁、有轨电车之间实现一卡联程或一票联程。
(2)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城市公交
构建多模式、一体化的公交线网。规划建设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多模式、一体化、全覆盖、高品质的公共交通系统,积极推动省级公交优先示范城市的创建。加快发展大容量公交系统,适时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高市域公交线网覆盖程度,根据居民出行特点优化班次密度和线路走向,加强与客运枢纽的无缝衔接。加快实现公交微循环支线网络的覆盖,优化线网层次结构。
保障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和运力投放。提升公共交通枢纽场站规划建设水平,推进新建、改建、扩建居民小区、开发区、商业区、城市道路和大型公共活动场所公交场站“四同步”,重点推进铁路镇江站北广场、镇江高校园区等一批公交枢纽站建设,鼓励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用地综合开发。加快停保场、首末站及港湾式停靠站等公交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丹徒上党、镇江南站、镇江东站等首末站和禹山北路、大桥文化公园等停保场建设,提高车辆的进场率,确保场站设施用地供应。增加公交运力投放,加快公交车辆更新换代,每年更新和新增公交车辆200辆,其中新(清洁)能源占比70%以上,提高乘坐的舒适性。
探索多元化的公交服务。发展南徐新城、大港新区、丁卯-官塘新城、丹徒新城、科技城和产业园等大站快车、高峰通勤班车,至三山(北湖)、南山等风景区旅游专线等特色公共交通服务,提供个性化、精准化、舒适化公交服务。
加快公交路权优先系统建设。加强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充分利用市区道路拓宽改造,构建连接市中心、客运枢纽、主要景区等主干道直达到底公交专用道网络。建设优先信号系统,完善标志标识,强化公交路权监管。
合理完善出租车和公共自行车服务。建立健全出租车三级服务网点体系,加强中途停靠点建设。研究建立出租车常态化管理工作机制,形成出租车服务质量信誉考核的常态收集和联动机制。推进出租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依法合理推广约租车等发展模式和信息化管理方式。尊重慢行空间,大力发展公共自行车,解决城市中短距离出行和公交“最后一公里”的无缝对接。
探索建立政府购买公共交通服务的制度。积极探索以线路服务质量招投标为核心的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经营权授予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公交行业成本规制办法,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补贴补偿长效机制。
建立“百姓可接受、财政可支撑”的可持续票制票价体系。继续推广换乘优惠票价措施,促进不同公交方式衔接。探索建立公共汽电车、轨道交通以及小汽车出行的合理比价关系,通过价格杠杆调节不同特征出行。根据城市特点和不同类型乘客的出行需求,研究灵活提供日票、周票、月票、年票、换乘优惠票等多种票制票价。
(3)打造更加公平的城乡客运
统筹城乡客运发展。构建城市公交、市镇班线、镇村公交三级城乡客运体系。积极推动区域及城市交通资源整合,探索与扬州、南京对开毗邻公交,研究推进大港、扬中、丹北区域毗邻公交互联互通,实现区域公交、市区公交、辖市公交“零距离换乘”。
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城乡班线服务。完善城乡客运服务网络,推动班线公交化运营,采用灵活的票价机制、试行阶梯票价,根据不同服务模式及运营方式提供多种票价方案,满足不同群体需求。
提供更高品质的镇村公交服务。继续完善镇村公交基础设施,完善镇村公交道路通行条件,加强农村公路、农村客运站亭等基础设施的养护和管理,实现镇镇有站(场)、村村有亭(牌)。根据客流特征,优化功能调整和线路走向,实现农村居民单次出行到乡镇。提高班次密度,科学合理设置班次时刻,公示班次时刻。进一步加大镇村公交覆盖率,争取自然村和居民集聚点村民普遍可享受镇村公交服务。
促进城乡客运的可持续发展。强化城乡班线、镇村公交运营服务监管,落实安全主体责任,组织开展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和镇村公交运营情况互检互查活动,确保已开通农村客运班车和镇村公交安全有效运营。落实镇村公交发展扶持政策,将规范执行情况与企业信誉等级、财政补贴挂钩。
3.货运与物流服务
(1)推广先进货运组织方式
发展铁公水多式联运。推动建设镇瑞铁路支线延伸段,打通疏港铁路“最后一公里”。筹建保税物流中心和集装箱中转站,开通集装箱“五定”班列,进一步促进镇江港箱源集聚,扩大铁水联运规模。依托多式联运物流企业,开展“一票到底”等方式的多式联运业务。借力苏满欧国际货运、南京至中亚、苏蒙欧等铁路班列,构筑镇江向西开放、对接中亚、欧洲的进出口货运大通道。积极发展大宗工业原材料和集装箱的“铁水联运”和“港口+铁路+公路”联运模式,开展大港综合物流园区“虚拟口岸”和高资-龙门港区铁水联运前期研究,努力将镇江建设为区域多式联运中心。
推动江河海船舶转运。进一步发挥镇江港位于长江和京杭运河两条水运主通道交汇处的区位优势,打造江河中转运输枢纽。利用镇江港衔汇近洋、长江和京杭运河的优势,推动河海船舶转运。加快开辟近洋海运航线,吸引大型船舶公司在镇江设立办事机构,新增水运定点航班,争取增辟和加密近洋、长江及内河运输线路。
推进甩挂运输发展。加大甩挂运输站场建设力度,按照甩挂运输作业技术特点对传统货运站场升级改造。鼓励骨干企业整合资源,形成一批专业化程度高、服务网络稳定的龙头运输企业。推广滚装甩挂运输、公铁联运甩挂运输、跨区域网络化甩挂运输、甩挂运输联盟等示范项目建设,全面提高甩挂运输发展水平。
(2)提高城乡配送服务水平
鼓励城市发展共同配送。结合全省交通物流基地布局,科学规划建设城市公共配送中心,鼓励货运枢纽站场升级完善城市配送功能;加大对城市配送通道、节点建设的支持力度,构建干支衔接、通行顺畅的城市配送网络。创新城市共同配送服务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环城集配”服务,支持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构建“城市配送公交化体系”;引导快递企业间形成企业联盟,整合末端物流配送资源,设立共同配送站点或公共储物柜,提高“最后一公里”配送效率。
支持农村物流发展。加快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推进三级农村物流节点体系建设,形成以农村物流枢纽站场为基础,以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为支撑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推广先进的农村物流运作模式,创新跨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一点多能、一网多用、深度融合”的物流发展新模式;鼓励市到县和县到乡的客运班车代运邮件和快件,健全小件快运服务体系。鼓励乡村站点与电商企业对接,推进农村地区公共取送点建设。
加快交邮融合发展。推进邮政、快递与交通运输在信息沟通、标准对接、业务联动等方面的对接,推动邮政和快递基础设施与铁路、公路、民航枢纽的同步建设,支持邮件甩挂运输试点。积极推动干线运输与城市共同配送的一体化运作,提高干线货运与末端配送的衔接水平。加强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快递网点布局,扩大快递服务覆盖面。
(六)智慧绿色示范工程
1.科技创新和信息化运用
构建“1个数据资源中心+4大综合业务系统+N个出行服务平台+N个市县多级业务系统”,逐项落实“互联网+交通项目”工作。到2020年,建成适应现代交通发展要求,具有全国先进水平的智慧交通,实现城乡居民出行更便捷、更高效,货运与现代物流业更具竞争力,深度融合于交通运输生产管理全过程、各领域。
(1)科技创新
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加快推进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研院所和高校为支撑的政产学研用一体的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增强行业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进一步完善现有交通运输科研管理机制,加强科研技术骨干和优秀创新团队的培养。
推动科技研发。顺应全省各项重大战略实施,力争在重要领域取得突破,提升交通运输发展的科技含量,加强综合交通体系转型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管理、运输服务、交通运输安全监管与应急能力建设、交通运输发展可持续、信息集成与协同应用、交通体制改革等领域的研究。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应用。加强已有科研成果总结提炼,促进成果推广应用。出台科技成果评价办法,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体制,逐步建立综合的、可操作性强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通过政策、资金等方式鼓励单位和个人加强成果转化、推广和应用。
(2)推进“互联网+行业治理”体系建设
推进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向区域协同共建方向转变,加快建立交通运行监测与决策支持平台、交通安全应急指挥平台、交通能耗排放及环境监测平台,打破区域与部门分割,联合建立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机制,构建共享交换平台,提高信息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加强行业信息化建设。一是推进公路信息化工程建设。推进公路应急智慧处置系统建设,完善智慧公路感知网络,试点“智慧公路”建设。推进镇江境内国省干线重点路段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实施重点路段信息治超,建设公路不停车超限检测系统。推广公路养护管理系统。二是推进航道信息化工程建设。加快建成智慧航道调度中心,启动建设“船联网”工程,推广航道养护管理系统,推进智慧航道监控系统建设。三是推进海事信息化工程建设。建设智慧海事动态监管系统、智慧海事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协同管理平台实现交通系统和市搜救成员单位的智慧协同,加快海事现代化监管示范区、应急搜救基地示范点建设。四是推进运管行业信息化建设。完善数据中心,升级车辆动态监管系统,建设行业决策支持系统,启动镇江运管门户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维修与驾培智能化系统建设。五是加强交通运输电子政务建设。加快构建以电子政务为主体的交通运输行政管理系统。六是强化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省、市、县三级联网系统、全市行政执法阳光统建平台和执法业务系统,探索交通运输执法“大数据”的运用。
(3)推进“互联网+出行服务”建设
推进镇江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网建设。推进交通信息指挥中心工程建设,整合公路、铁路、水路、轨道、航空等交通服务资源和信息,以多方式向社会发布,服务居民出行。
推进“智慧公交”工程建设。深入完善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全面应用公交ERP管理系统,加快推进智能化站台建设。
提升城乡客运信息服务。加强综合客运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动道路、铁路、航空联网联程售票,为多方式换乘出行提供套票服务。打造城乡一体化的智能客运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城乡客运与镇村公交的信息一体化,积极推进城乡交通信息服务协调发展。
(4)推进“互联网+货运物流服务”建设
鼓励企业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引导规模化企业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实现企业内部管理优化和服务升级。推动物流企业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信息标准统一和系统对接,提供无缝衔接的货物供应链服务。
支持交通运输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探索构建集信息发布、电子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依托金山交通网,结合物联网技术、镇江云计算中心建设智能物流,加快构建区域性物流信息服务平台。
提升多式联运信息化水平。应用物联网技术完善各种运输方式的信息采集体系,加强公铁水空多式联运的信息整合。加快与全省铁水联运信息服务平台的对接。
2.大力推进绿色交通建设
紧扣镇江市生态领先特色发展战略,认真落实绿色交通示范城市建设,在服务生态领先、引领转型升级上创出成效,力争示范项目国内创一流,试点工作全国有影响,特色工作打造镇江新名片。
大力推进结构性节能减排。进一步加快综合运输网络的形成,推进路网衔接、完善综合客货运枢纽的建设。促进水运、铁路等低碳运输方式的大力发展,实现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高效衔接。
积极引导技术性节能减排。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客运车辆,全面实现CNG出租车全覆盖,加速淘汰老旧货运车辆,大力推广LNG混合动力等新船型。提升运输装备专业化、大型化、标准化水平,推广货运车辆的大型化、厢式化和专业化,鼓励发展集装箱、厢式等专用和多轴重载大型车辆,深入推进船型标准化工作。促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技术研发,在镇江长江大桥接线高速公路等工程中推广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推进模拟驾驶和施工、装卸机械设备模拟操作装置应用,积极推广应用绿色维修设备及工艺。
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循环利用资源。积极扩大绿色照明技术、用能设备能效提升技术及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在交通基础设施运营中的应用。推广应用液化天然气、太阳能、电力驱动等新能源技术。探索公路太阳能照明技术,推广应用公路、桥梁、隧道及沿线LED灯节能照明技术。推进碳汇林工程建设。推进铁路沿线环境整治及绿化工程;推进公路沿线万亩绿化工程;实施航道绿化工程,形成苏南运河、丹金溧漕河干线航道风景带,推进G312镇江改线镇江城区段、镇江新区至丹阳高速公路交通运输部首批“低碳示范公路”工程建设。
提升绿色发展管理能力。依托镇江市碳排放核算与管理平台,研究及尝试搭建交通运输碳交易平台,以进一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力争通过该平台将镇江市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目标分配给各经营主体,然后各经营主体按照计划分配碳排放水平。
(七)平安交通保障工程
深入开展“平安交通”建设,以“安全生产标准化、安全监管规范化和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为重要抓手,重点加强公路、航道、港口等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应急救援保障能力,营造良好的交通运输环境。
1.提升交通设施安全性能
以有效降低公路使用者行车安全风险和公路管理养护责任风险为核心,推进普通国省道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加大危桥改造力度,加强干线公路危险路段和平交道口、搭接道口整治,加强对跨江桥隧、长大桥梁的养护管理,推进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维护管理航道安全设施,不发生因航道安全设施失管失修而导致的重特大交通责任事故,确保航标正常率99%,船闸优良闸次率100%。
2.提升安全应急保障能力
扎实推进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科学设置应急救援指挥架构,把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落实专人负责。切实提高应急救援信息化水平,稳步推进应急基地、指挥中心和应急管理平台建设,建立交通运行监控及预警预报预防体系,实现时空无障碍的指挥、调度和先期处置通讯,做到“险情及时发现、调度井然有序、救助科学有效”。不断完善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定期经常性组织各类应急演练,加强与公安、消防、卫生、安监等部门的联动和协作,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并向社会公众宣传普及应急知识,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全面加强应急保障系统建设。加快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救助网络,合理布局应急运输装备集结地、应急物资储备点和危险品应急救援中心。建立公路紧急运力动员调用机制,完善道路客运、危险品运输应急保障体系。加强水上搜救应急能力建设,加快建设应急搜救基地,完善应急搜救工具、装备的配置,提升搜救船舶更新换代,推进救助基地和救助站点建设,研究在各主要湖区设置应急待命点,加强水上搜救队伍建设,完善充实干线航道、重点水域应急物资储备库。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水平,推进企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鼓励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发展。
3.增强安全监管能力
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明确各层级监管责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明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目标,严格执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加大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力度,坚决预防和减少各类安全事故发生。提高交通运输和普通货物运输市场主体的安全水平,把好市场准入关。健全营运车辆、运输船舶和城市公交工具日常维护检查制度,加强维护、检测和等级评定监督。
推进政府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重点对客危运输企业、施工路段、渡口码头、船舶、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安全隐患排查与监管,落实有效整改措施,严防隐患反弹。大力推进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制定完善监管规范,规范操作流程,提升行业安全监管工作效率。全面推行“两客一危”和重载货车运输车辆安装北斗双模卫星定位装置,强化运输动态监管。对沿江、沿河岸线和重点工程涉水项目实施审批管理,在确保符合各方面安全规范的前提下,科学统筹使用沿江、内河岸线。
(八)改革深化推进工程
1.转变政府职能
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更加注重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简政放权的总体要求,取消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法治政府部门建设。逐步推行和研究制定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加快完善“五清单一平台”,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压缩交通运输许可时限,优化许可流程,提高服务水平。
规范和引导市场发展。推进交通运输市场监管体制改革。推进道路客运、出租汽车行业市场化改革,深化道路货运、汽车维修业市场化改革。创新制度和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手段,重点解决部分行业领域监管乏力问题。
加强公共服务职责。建立政府购买交通公共服务制度。积极拓展购买服务领域,建立健全购买服务的标准、招投标和监督评估制度,加快形成提供公共服务新机制。培育和引导行业协会有序参与交通管理和公共服务。
2.深化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在“大交通”管理体制框架内,进一步促进市级层面公、铁、水、邮等工作机制方面的整合融合。建立与发展改革、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关于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协调机制,妥善解决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中的项目审批、土地利用等问题。完善港口管理体制,支持推动辖市区交通运输部门成立港口管理机构。
3.推进交通运输综合执法体制改革
加快研究并制定出台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改革方案,着力规范执法机构设置、理顺执法管理体制、完善执法保障机制、优化执法队伍结构。推进综合执法基层站所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规范基层站所执法人员、执法行为、执法配备的管理,主动建设“服务型”基层站所。
4.推进港口一体化改革
推进“一城一港”等港口体制建设。争取成立镇江市属资本占控股地位的镇江港口发展集团,承担全市涉港资源整合、港口码头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港口产业投融资、港口运营为主的职责。依据企业意愿和镇江实际,形成以资本为纽带,兼顾各方利益的区域港口一体化发展机制。
(九)交通口岸开放工程
推进电子口岸建设,整合创新通关模式。加快电子口岸三期工程建设,推进与口岸查验机构和服务单位信息平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完成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推进跨区域口岸合作,进一步加强与上海自贸区、上海海港、南京空港、镇江铁路等口岸的联系与合作,简化通关环节,降低通关成本。
扩大口岸对外开放,完善口岸查验设施。积极推进新民洲港区、高桥港区、扬中港区等新建码头对外开放。完善口岸查验配套设施,抓好新开放码头监管查验配套设施规范化建设;逐步改造和完善现有查验设施;在镇江新区建设边防水上执法基地;进一步深化海事监管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加强口岸动植物检验检疫规范化建设和国门生物安全防御体系建设,提升口岸卫生检疫核心能力。合理布局口岸查验机构,加快形成布局合理、高效快捷的口岸查验监管服务体系。
加快特色口岸建设。打造长江、苏南运河大宗商品集散交易基地,在原有进口粮食、肉类指定口岸资质,进境活牛屠宰资质的基础上,积极协助相关企业获取进口木材熏蒸场地资质,申请进口水果、汽车整车指定口岸资质,力争实现进口商品资质全覆盖。充分利用现有的资质,积极培育特色贸易、仓储物流一体的基地或中心。
(十)党建法治强基工程
1.党风廉政建设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推进各级党组织民主生活会制度化;加强先进党支部建设,到2020年,全系统先进党支部覆盖率80%以上。
严格落实发展党员“五项制度”。探索党员积分制管理、党员出口机制建设等制度,全面开展在职党员履职践诺,组织广大党员设计并主持党支部“主题党日”、“微型党课”等活动。
全面实施“两部两建”工程。丰富和发展“交于心•通于行”全局党建总品牌内涵,继续开展“服务基层、承诺上门”活动,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2.法治交通建设
推进交通规范制度建设。着眼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围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运输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推进交通重点领域前瞻性立法研究,做好立法项目储备。继续推进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全面开展继续生效规范性文件的后评估工作。
推进交通深化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进一步做好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承接工作。继续优化行政审批程序,细化行政审批标准,完善审批事项动态清理机制,确保行政审批事项流程公开、时限缩短。
推进法治人才队伍建设。按照提高素质、控制规模、优化结构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与水平。着手建立交通法治“专家库”和“后备人才库”,充分发挥法治专家对交通运输依法行政工作的指导促进作用,加强后备人才综合执法培训和在岗教育。
推进规范阳光透明执法。继续推行清单公开制度,做好公布清单的动态调整工作,逐步推出行政执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完善交通运输执法程序、执法行为规范和标准,加快推广自由裁量标准。继续推动由执法公示向执法公开的转变,试点利用APP、微信等新媒介开展执法信息查询。
推进交通法治文化建设。坚持把全行业普法和守法作为法治交通建设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加强行业法治文化建设,实施法治文化创建工程,打造法治交通文化品牌,建设法治文化阵地,创新法治文化服务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营造良好的交通运输法治环境。
推进交通治理方式创新。建立适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要求的事中事后监管统筹协调机制,制定交通运输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大力推动政府、社会、市场的多元参与、共同治理,提高行业治理能力。探索建立诚信管理体系,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强化行业自律作用。
通过“十大支撑工程”实施,到2020年,镇江将建成长三角区域铁路、水运、公路“三枢纽城市”,基本形成“1-2-30”时空格局。镇江与长三角核心城市之间实现1小时连通,与全省其他省辖市之间实现2小时连通,与各市辖县之间实现30分钟连通。同时市域范围内实现10分钟通用航空网络全覆盖。综合交通运输服务实现 “3个”基本覆盖。一是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城市公共交通优先战略得到全面落实,城市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95%,镇村公交开通率达到100%。二是交通智能信息服务基本覆盖。建成全天候、全覆盖的综合交通信息服务体系,电子客票、联网售票、联程联运等信息服务快速发展,物流信息平台等信息系统更加完善。交通运输各领域、各环节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深度融合,“互联网+”运输服务取得显著成效。三是交通安全应急网络基本覆盖。乡道及以上行政等级农村公路100%达到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标准。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加强领导,明确权责,统筹做好重大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和进度安排,确保“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加强与发改、规划、水利、国土、环保等部门的协调,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和中期绩效评估,及时把握交通运输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调整规划和相关政策,进一步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加大规划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关心交通发展、参与规划实施和共同做好监督的良好氛围。
(二)规划保障
在多规融合的背景下,进一步深化交通专项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的互动衔接,争取在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将交通规划成果予以充分融入,依托城乡规划体系的权威性,强化交通规划的约束性。同时,在严格生态红线规划管控的情况下,充分考虑交通基础设施公益服务性质,争取适当放宽对交通基础设施的管控要求。
(三)资金保障
“十三五”时期,全市交通运输建设投资400亿元左右。加大政府投入,明确投资方向。继续争取国家和省在重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上的投资,争取更多的资金补助。加大市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财政资金保障制度。积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进程,探索交通运输领域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对经济效益相对较好、有一定偿还能力的交通基础设施,积极争取民间资本和外商投资,减轻政府筹资压力。从发挥交通整体优势和提升系统效率的角度出发,用好现有各类资金。
(四)土地保障
“十三五”时期,全市交通运输建设土地需求3万亩左右。争取将交通运输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加强重要通道和重大项目的空间预控,规划战略性空间储备用地。合理安排交通建设项目,优先考虑土地利用效率高、单位土地交通承载量大的铁路、航道、城市轨道等交通项目,通过既有资源改造提升交通供给能力,推动新建项目并线规划、综合开发、立体开发,促进空间利用向集约紧凑、功能复合、低碳高效转变。
(五)人才保障
提高交通运输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拓宽用人渠道,稳定行业队伍。培育综合交通运输发展高层次紧缺人才,坚持引才和引智并举,通过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引进及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兼职、咨询等多种方式,加快紧缺人才和外部智力引进,促进高层次紧缺人才培育。注重人才队伍结构优化,以高层次创新人才建设为重点,引进培育一批能够带动镇江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取得突破的领军人才(团队),以提高领导水平和作风建设为核心,建设一支高素质党政管理人才队伍,以提升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打造一支业务过硬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以提高职业素质和技能为核心,建立一支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强化人才素质提升,进一步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继续组织实施执法人员岗位培训,有计划开展职工技能竞赛、技术比武和技术创新。
[1] “三项整治”指船舶标志标识、船舶超载、船队超拖整治。
[2]五个“进一步”指:法治理念进一步更新、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执法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执法权威进一步确立、执法监管进一步严格。
[3]两横两纵:沿江发展带、沿沪宁线发展带、沿路(扬马线)发展带、沿运河发展带
一城四区:中心城区、东部片区、西部片区、东南片区、西南片区。